
「躺平」這個詞,這兩年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信這也是不少人的內心的終極目標。當然,每個人對「躺平」都會有不同定義和理解,在有些人看來,躺平,就是從此以後不想那麼拼了,一切順其自然;有的人可能覺得躺平就是對一切無所謂,愛咋咋地;也會有人覺得躺平就是儘早退休,再也不用工作了……
作為一名保險金融從業者,我對躺平的理解,更偏向於後者,躺平之日,就是徹底不用工作之時,以之前累積的財富或被動收入,來支撐之後的基本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並非是「擺爛」,而是一種努力過後的停下腳步,是一種身體和心態的放鬆。

毋庸置疑,新加坡並不是一個適合躺平的優選之所,畢竟生活成本和消費太高了,能在新加坡躺平,並非易事。那我們今天就討論一下,如果真的有意要躺平,需要攢下多少錢呢? 應該有人會問了,在計算「需要攢下多少錢」之前,要明確一下「躺平」的標準,就是每月或每年需要多少錢才能躺平,這樣一來,就見仁見智了,有人覺得每月得有個1萬2萬新幣才夠花,而有的人覺得1千2千就夠了,如果這樣的話,話題就沒辦法繼續了。 那麼今天,我想要討論的是一個基本生活標準,也就是說,有這個數目,可以夠我日常吃飯、購物和基本休閒娛樂,並不是高層次、高段位的生活水準,我就以新加坡2023年公布的基本生活預算為參照,在考慮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採用每月2000新幣的標準,來定義「躺平」。

在進行下面的計算之前,有必要設定幾個前提條件:
僅計算單人的需求,不包含家庭或孩子的開銷
個人目前無負債,包括車貸、房貸等
通貨膨脹率按2.5%計算
以現年30歲男性為例,壽命按85歲計算(參考新加坡平均壽命)
躺平前收入每年能有3%增長
未將公積金CPF的退休收入計算在內
躺平前收入都有放入理財計劃,平均收益在6%

讓我們回歸正題,想在生活成本如此之高的新加坡躺平,到底需要多少成本呢?或者說,在躺平之前,需要攢下多少錢呢?再具體一點,自現在起,每月需要存下多少呢?
如果計劃10年後躺平,那麼需要在躺平前,積累68.3萬新幣,才能滿足40歲後每月2000新幣的開銷,至85歲。從現在起,每月需攢下4200新幣,並投入理財,持續10年。
如果計劃15年後躺平,那麼需要在躺平前,積累78.9萬新幣,才能滿足45歲後每月2000新幣的開銷,至85歲。從現在起,每月需攢下2500新幣,並投入理財,持續15年。
如果計劃20年後躺平,那麼需要在躺平前,積累88.6萬新幣,才能滿足50歲後每月2000新幣的開銷,至85歲。從現在起,每月需攢下1700新幣,並投入理財,持續20年。

這樣算下來,目標就清晰多了,如果再拆分到每月,你會發現,其實並非遙不可及。不過,大家注意到沒有,想要實現上面的躺平目標,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在躺平之前,要把每月攢下來的收入做理財,並要確保理財平均收入收益要不少於6%。顯而易見,如果僅把錢放在銀行吃利息,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多元、長期收益相對更高的投資方式。
在新加坡,要想實現一個6%的長期收益,產品選擇還是蠻多的。比如投連險,這是集投資和保障於一體的理財產品,客戶可以自由選擇全球優質基金(公開市場上購入門檻高、僅針對合格投資者的AI基金),可選擇按月或按年定投,同時贈送有迎新紅利和忠誠紅利,長期收益看好,非常適合有長期投資需求的客戶,同時一些公司支持中國大陸的信用卡支付,這樣一來,哪怕沒有新幣銀行帳戶,同樣可以投保和理財。

還可選擇定投基金,客戶可自由配置基金(全球配置),也可以根據市場走勢調整基金組合或基金配比,隨進隨出,非常靈活。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擁有專業的金融服務團隊,分析金融行情和市場走向,並適合做出調整,確保收益的最大化。以2023年為例,基金投資組合2023年全年收益為📈16.05%。

當然,還有其他產品供選擇,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投資理財方面的內容,請加我微信直接與我聯繫(微信號: mrybean)。
最後,也提醒大家儘早做退休或理財計劃,並不是要攢下一大筆錢之後再去做投資,到那時可能為之已晚。正確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平時累計的小錢,長期堅持下來,相信會看到不錯的回報。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投資時機有兩個,一個是20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 祝大家能儘早實現自己的躺平目標!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