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多部門聯合推出「茁長SG計劃」,3歲至6歲孩童每天在校外使用電腦和手機等數碼設備不應超過一小時,7歲至12歲每天使用時長不超過兩小時,除非與學習課業有關。這項針對0歲至12歲兒童的全國計劃,旨在加強預防保健,向孩子們灌輸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圖源:FACEBOOK
茁長SG計劃幫助兒童培養健康習慣
1月21日,新加坡衛生部、教育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宣布,聯合推出「茁長SG計劃」,當中包括更新「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這項針對零歲至12歲兒童和青少年的全國計劃旨在加強預防保健,向孩子們灌輸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近年來,人口健康一直是衛生部關注的政策重點,先後推出了「健康SG」計劃和「樂齡SG」計劃,如今推出的茁長SG計劃也將延續專注預防保健的策略。當前,國內外的研究都充分表明,人生的前1000天非常重要。這是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對他們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茁長SG計劃旨在由幼兒園與學校、醫療機構和社區支持家長,幫助兒童培養健康習慣,以應對過多使用電腦和手機、過少運動、營養不良和睡眠不足等問題。新計劃有三大重點,即推廣有意義地使用螢幕時間、為每個孩子制定個性化保健計劃,以及加強學校對健康習慣的宣導與支持。

圖源:法新社
談及數碼設備與螢幕時間,王乙康指出,我們必須採取更果斷、更有效的措施,來協助兒童與青少年培養起使用設備的好習慣。因為使用設備確實會占用孩子做運動、與親人相處以及社交的時間,而是否能適當地管理使用螢幕時長,也會關係到身心健康。
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更新之後的主要調整包括:明文建議3歲至6歲孩童使用電腦和手機等的時長,每天在校外不應超過一小時;7歲至12歲孩童每天不應超過兩小時,除非與學習課業有關。
王乙康強調,這些生活與使用習慣會影響大腦活動、認知發展和執行功能,而這些都跟兒童如何學習和吸收信息、處理信息有關。對於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培育署會修訂並推出第四版「行事準則」,以更得當地管理幼兒園兒童螢幕使用的時間與環境。
孩童越早接觸螢幕對身心健康傷害越大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指導原則表明,家長不應該無節制地讓孩子使用移動設備。那為什麼要減少使用螢幕。新加坡健康成長追蹤研究發現,本地滿周歲的兒童中,82%已接觸過螢幕;至於兩歲的兒童,這個比率上升至99.5%。其中,一歲至三歲的兒童,平均每天花兩個小時接觸螢幕。
腦電波測試發現,年紀越小,接觸螢幕時間越長,腦部負責專注力的發育越不足。七歲至12歲的兒童無限制使用手機應用,會出現電子遊戲成癮。研究表明,螢幕使用與幼童的認知發展息息相關,超時使用螢幕,影響兒童語言發育和專注力。

圖源:檔案圖庫
那家長給孩子使用螢幕應該多長?家長在照顧未滿18個月的幼童時,不應在背景播放卡通片等影像。所有的學前教育中心,也須在今年2月遵循更新版的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至於中小學,教育部已發出有關學生使用手機和智能手錶的指示,包括上課前把手機儲放在特定區,唯有在休息或放學後才可使用等。
除了螢幕還有什麼擔憂?研究發現,較少運動是新加坡兒童的普遍現象之一。僅52%的八歲兒童,每周有參加體育活動;只有約44%平均每天花超過兩小時玩樂。七歲兒童如果超重,他們長大超重的機率更高。根據教育部資料,本地18歲以下學生,超重比率從2013年的11%,增至2024年的13%。
新加坡健康成長追蹤研究也發現,約44%的五歲兒童,飲食習慣不好,吃過多的飽和脂肪和精製澱粉食物;本地兒童吃得不夠均衡,蔬果和全穀類攝取不足,鹽分攝入過量。本地兒童睡眠時間少過推薦時長,結果影響身高發育,造成未來超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