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雪糕夾在一片彩色麵包或兩片餅乾中間的吃法,或許是新加坡街頭獨有的;在停車場路邊帳篷下吃榴槤,別有滋味;走在街上,飄來陣陣烤栗子的煙燻香味;手握裝滿什錦豆的紙筒,仿佛握著一個時代的古早味。售賣這些食品的街頭小販,伴隨成長的記憶,城市的變遷,是否成為一道正在消失的風景線?
在烏節路街邊售賣雪糕的詹培秋(76歲),不管風吹雨打,總會穿著紅色T恤,每天在同個地點擺攤賣雪糕。他的雪糕攤前,每天都會排起長隊,這個在義安城前方人行道上的流動小攤,不但已成為烏節路的一個景點,也是一道獨特的新加坡街頭美食風景。流動街頭小販的營業執照是不能轉讓的,隨著這些年事已高的小販退休,這門行業將走入歷史。

詹培秋的雪糕攤位已經成為烏節路的景點。(龍國雄攝)

詹培秋17歲起開始賣雪糕。(龍國雄攝)
愛吃雪糕所以賣雪糕
詹培秋從1965年開始賣雪糕,他當時才17歲,一賣就是超過半個世紀,被大家稱為「詹爺爺」(Uncle Chieng)。那時,詹培秋周圍有不少朋友都在賣雪糕,他喜歡吃雪糕,朋友便建議他加入這一行。一開始,他在女皇鎮住家附近的組屋區賣雪糕。1993年,烏節路高島屋百貨公司(Takashimaya)進駐新加坡市場,詹培秋在開幕日當天移到義安城外,從此就在那裡定下來賣雪糕。

詹培秋的雪糕攤位總是有人龍排隊。(龍國雄攝)

早期雪糕攤販將雪糕夾在麵包之間,雪糕不容易掉下來。(龍國雄攝)

冰涼的雪糕是熱天的人氣甜品。(龍國雄攝)
十多年前巔峰時期,烏節路上有30多人同時售賣雪糕。現在,流動雪糕攤販主要是一些年長阿伯,繼續售賣這種獨特的雪糕甜點。詹培秋說,目前新加坡的流動雪糕攤販可能有七八十個,像他獲准在任何公共場所擺攤的流動雪糕攤販,在烏節路只有五個,其他則是按地區分配。他笑說,現在做這一行的都是老人,「我可能是賣雪糕最年輕的,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就算是下雨天,詹培秋還是繼續做生意。(龍國雄攝)

香港藝人謝霆鋒主持的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曾到獅城拍攝,並向詹培秋買雪糕。(龍國雄攝)
當年,他們一早要到雪糕工廠買香草口味的雪糕,然後自己加入不同水果,如黃梨和榴槤,做成不同口味的雪糕。後來,因為食品衛生問題,1980年代開始,他們向Magnolia和Wall’s雪糕的供應商取貨至今。
將雪糕夾在一片彩色麵包或兩片餅乾中間的吃法,吸引了不少遊客嘗鮮。詹培秋說,這種吃法是早期雪糕攤販自創的,「之前只是簡單插一支小的木棒像冰棒這樣吃。新加坡天氣炎熱,雪糕很快就融化,常碰到雪糕還沒吃完就掉到地上的情況。雪糕攤販就想到用餅乾或麵包夾雪糕的辦法,這樣雪糕不容易掉下來。」

詹培秋被大家稱為「詹爺爺」(Uncle Chieng)。(龍國雄攝)
2014年,香港藝人謝霆鋒主持的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到獅城拍攝,他帶好友桂綸鎂和製作團隊向詹培秋買雪糕,桂綸鎂在節目裡直呼:「好吃!」謝霆鋒的明星效應,吸引許多中國大陸和香港旅客來跟他買雪糕。泰國前首相達信也曾向他買雪糕吃,還一起合照。

詹培秋的雪糕攤位,貼滿他和顧客的合照。(龍國雄攝)
訪問當天,詹培秋忙著賣雪糕,也忙著跟「粉絲」合照。他的顧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從印度尼西亞、中國、菲律賓到泰國等,有些遊客還會特別帶自己國家的特產送給他,如印尼蝦餅和菲律賓芒果。

詹培秋常有顧客跟他合照。(龍國雄攝)
詹培秋從每天下午1時賣雪糕到晚上10時,想休息就休息,也試過一整個月沒有休息。他說,這一行最辛苦的地方是看天吃飯,太冷或太熱都會影響雪糕生意,太熱的話大家不想出來走動,下雨天也比較少人想要吃雪糕,但他就算淋雨還是繼續做生意。
▲地址:391 Orchard Rd S238801
營業時間:下午1時到晚上10時

詹培秋說,目前在烏節路賣雪糕的小販所剩無幾,包括他在內只有五個。(龍國雄攝)
山上榴槤攤 留下「萬里香」
在登布西路(Dempsey Road)大牌7號附近的露天停車場路旁,有一檔名叫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槤攤,只設簡單帳篷和桌椅,讓顧客坐在樹下現開現吃榴槤。榴槤攤越夜越熱鬧,入夜後迎來許多榴槤愛好者,成群結隊來吃榴槤。攤主鄭成忠(63歲)與太太忙著為顧客選榴槤、開榴槤,親切招待顧客,大家有如老友般。

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槤攤位於登布西路大牌7號附近的露天停車場。(龍國雄攝)

鄭成忠忙著整理和挑選剛卸貨的榴槤。(龍國雄攝)

登布西路一帶的榴槤小販陸續退休,現在只剩鄭成忠。(龍國雄攝)
1960年代,鄭成忠的父親開始在路邊擺攤賣榴槤,他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做生意,放學後邊做功課,邊幫忙賣山竹。他們曾經在現在的友邦保險大廈(AIA Tower)和ABC磚廠巴剎與熟食中心一帶賣榴槤,後來搬到植物園附近貝雅士路(Peirce Road)停車場,十多年前搬到現在登布西路的位置。

鄭成忠以利落刀法,為顧客開榴槤。(龍國雄攝)

Ah Di Dempsey Durian的優質榴槤,總是吸引不少顧客來嘗鮮。(龍國雄攝)
鄭成忠在1980年代接手父親開創的「萬里香榴槤」,與妻子攜手經營榴槤檔至今,也見證了那一帶的轉變。他說,賣榴槤的街邊小販巔峰期,應該是1980年代,新加坡各地可能有70多個街邊榴槤小販。在登布西山一帶,大概有三個榴槤小販,包括他在內,現在只剩下他,因為其他榴槤小販都退休了。

鄭成忠在1980年代接手父親開創的「萬里香」榴槤檔。(龍國雄攝)

在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槤攤位吃榴槤,可以欣賞到日落景色。(龍國雄攝)
鄭成忠回憶道:「以前,這裡都是密密麻麻、高高的樹木,有點像森林,晚上有點暗。當時,可以看到很多鳥類,成群結隊飛過。現在,樹木少了,鳥類也少了,整個環境比較明亮,更整齊乾淨。以前,大概只有五家餐館,靜悄悄的。現在這裡有更多餐館和酒吧,整個氛圍更加熱鬧。1980年代,我們通常一年賣兩次榴槤,年中6月到9月,年底11月到12月。隨著馬來西亞供應的榴槤越來越多,我們賣榴槤的次數也變多,現在一年可以賣到七八次榴槤。在這裡吃榴槤,還可以欣賞漂亮的日落景色。」
有很多老顧客,從他的父親年代開始跟他們買榴槤,現在帶著孩子和孫子來吃榴槤。

Ah Di Dempsey Durian有很多老顧客帶著孩子和孫子來吃榴槤。(龍國雄攝)
鄭成忠說:「有時,熟客也會帶食物來給我們。比如有一名認識二三十年的老顧客,她煮拿手的滷肉飯給我。也有外國來的旅客,通過朋友介紹特地到這裡跟我們買榴槤,也跟我合照。在早期甘榜年代,人情味比較濃,隨著時代和環境的改變,現在人情味沒有以前那麼濃厚,但時代總會改變,這是沒辦法的,世界需要進步。」

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槤攤設有帳篷和桌椅,讓顧客坐在樹下現開現吃榴槤。(龍國雄攝)
▲地址:Blk 7 Dempsey Rd, Carpark F S24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