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打好體能基礎
成年後遠離骨骼病

兒童從小打好體能基礎,
可減少將來患骨骼疾病的風險。

運動愛好必須從小養成。樟宜綜合醫院運動醫學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陳智龍指出,現今兒童花太多時間在電腦和手機上,長期面對螢幕,許多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鍛鍊。他們上學的時間長,放學後也可能長時間處於久坐不動的狀態。
長時間面對著電腦和手機螢幕,會導致睡眠模式紊亂,使兒童的睡眠時間無法達到建議的至少9小時(7至13歲)和至少7小時(18歲)。睡眠品質不好,他們在學校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日常事務也受影響。

每天總計60分鐘劇烈運動
因此,須致力將他們身體活動恢復到更「自然」的水平,因為這些身體活動和運動,是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必要條件。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領導者,自幼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陳醫生建議他們每天應總計60分鐘中度到劇烈的運動。
此外,每天應做各種輕度的體能活動,即便長時間坐著,也需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四處走動。兒童每周至少應做三次肌肉和骨骼強化鍛鍊,這可以作為每天60分鐘例行鍛鍊的一部分。當他們從兒童步入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後,其運動量也應適當調整。

運動有助於提高兒童的有氧和無氧的能力,讓他們有體力步行得更遠而不容易感覺疲勞,同時也能更好地完成日常活動。運動也可增強肌肉和骨骼質量。
陳醫生強調,兒童從小打好體能基礎,可減少將來患上骨骼相關疾病的風險。他說:「我們都知道,像高膽固醇或二型糖尿病代謝問題的疾病, 不只是出現在成年人的身上。隨著兒童肥胖機率的增加,他們可能在更年輕的時候患上這種疾病。」
快樂孩子擁有更好記憶力
體能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幫助也不可忽視。體育活動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焦慮,改善心理健康。一個快樂的孩子肯定會提高注意力和擁有更好的記憶力,這對他們在學業上有所助益。

陳智龍說,各種體能活動有助於直接提高個人集中力。有了更好持續的注意力和專注力,相對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業表現也會更好。間接好處是,體能活動帶來更好的情緒狀態,個人能更好地控制周遭所受的干擾,自律性更強。此外,它有助於個人變得更靈活而富有彈性,能更好地處理生活所面對的挫折與失敗。
通過體育活動可以改變大腦的化學物質,減少抑鬱,改善情緒。運動也會增加體內「感覺良好」的荷爾蒙,兒童和青少年便能夠擁有更好的情緒狀態, 並且能更好地應對日常壓力。多運動也有助於幫助孩子:
提高自信心;
體重管理;
促進健康的自我形象;
發展社交技能,結交新朋友;
訓練團隊合作和培養領導才能。

灌輸孩子運動精神 父母起著重要作用
他認為,父母在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應以身作則,從小灌輸孩子對運動、體能項目和戶外運動的熱愛。父母可在孩子幼年時,教他們運動技能,如學習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他說:「家長可以把體能活動融入生活中,例如全家一起去遠足或騎腳踏車,也是促進家庭成員之間親子關係的好方法。」而缺乏運動技能,例如不會游泳的孩子,在泳池或海邊玩耍時,溺水的風險相對更高一些。
如果兒童或青少年缺乏足夠的體能鍛鍊,可能引發什麼問題?陳醫生說,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超重兒童從2014年的11%,增至2017年的13%。如果這些年齡層的孩子繼續維持靜態生活,不愛運動,那麼超重兒童的預期數字會不斷上升。隨著兒童肥胖率的增加,他們更容易患上代謝性疾病,從而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