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新作《燃冬》在康城影展放映後,約千名觀眾起立鼓掌數分鐘。(長景路電影工作室)
作者 劉智澎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日前帶著新作品《燃冬》,到法國參加第76屆康城影展。
電影放映後,戲院內約千名觀眾起立鼓掌了好幾分鐘。
電影女主角周冬雨面對這漫長的掌聲,顯得有些尷尬,陳哲藝卻是一副處之泰然的模樣。
原來陳哲藝10年前帶著首部電影《爸媽不在家》參展時,已經「領教」過康城觀眾15分鐘的掌聲洗禮。 這次的「好幾分鐘」根本是小兒科。
但「好幾分鐘」到底是幾分鐘呢?這個數字比我們想像的還重要。
外國電影節的「優良傳統」?
為期12天的康城影展,將在這個星期六(5月27日)閉幕。
跟往年一樣,大家最關注的不是紅地毯上哪個明星最帥最美,而是……
哪部電影的觀眾起立鼓掌最久?
在康城影展76年的歷史中,紀錄保持者是2006年的西班牙電影《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鼓掌時間為22分鐘。

《潘神的迷宮》電影海報。(網際網路)
之前還有影評人整理出這個「鼓掌時間排行榜」:
西班牙奇幻片《潘神的迷宮》(22分鐘)
美國紀錄片《華氏911》(20分鐘)
美國劇情片《污泥》(18分鐘)
美國驚悚片《霓虹惡魔》(17分鐘)
黎巴嫩劇情片《何以為家》(15分鐘)
蟻粉可能會問: 這些電影到底有多好看?有必要鼓掌那麼久嗎?
這跟電影好不好看,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上網搜尋不難發現這樣的新聞標題:
《寄生上流》前進康城 海外觀眾起立鼓掌長達8分鐘
湯唯《分手的決心》演活黑寡婦 康城影展獲8分鐘掌聲
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新作登康城影展 獲全場7分鐘掌聲忍不住默默拭淚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貓王》增肥剃光頭 康城影展首映掌聲超過12分鐘
很明顯的,觀眾的掌聲是用來「大做文章」和吸引眼球的重要宣傳手段。如何儘可能把掌聲拉長,因此也成了一種「操作」。
觀眾掌聲就像雙面刃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曾在他撰寫的書中形容:
「放映結束後,場內的燈亮起,大家開始起立鼓掌,工作人員也會在一旁等候。如果他們判斷掌聲還會持續,就會制止準備離開的我們,用令人害怕的眼神瞪著我們說:『Stay』(留下)。」
「可是,不馬上離開,好像是要大家繼續鼓掌似的,很難看。」

陳哲藝(右三)在電影放映後,擁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右二)。(長景路電影工作室)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場面:
片尾字幕出現(掌聲)
攝影師拍攝劇組人員,投影在大螢幕上(掌聲)
導演起立,特寫鏡頭(掌聲)
演員輪流起立,特寫鏡頭(掌聲)
導演和演員輪流擁抱(掌聲)
當掌聲逐漸平息,劇組又開始歡呼(掌聲)
工作人員把麥克風交給導演(掌聲)
導演致辭結束(掌聲)
導演和演員慢慢退場(掌聲)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掌聲)
耶魯大學人性實驗室主任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認為,康城影展的觀眾其實是受制於集體意識,而跟隨其他人的動作罷了。
「當觀眾看到比他們更具影響力的人物,例如導演和明星在鼓掌,多數人會透過模仿他們的動作,感受到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這種『聯繫』總是令人感到格外安心。」
換句話說,即使你不喜歡那部電影,你還是會起立鼓掌,因為你周圍的人都這麼做,不這麼做反而顯得不禮貌。
這讓紅螞蟻想起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
據說,史達林演講結束後,他的擁護者會拍手超過半小時,以示忠心和擁戴。誰都不敢先停,所以就一直拍啊拍,直到史達林本人說可以停了,眾人才敢停下。
說回電影,掌聲時長其實是一把雙面刃。
導演和片商一方面希望掌聲越久越好,以便日後宣傳時用來提高好評的說服力;另一方面卻又在漫長尷尬的掌聲中,顯得手足無措。
就連見慣大場面的好萊塢男神列奧那多(Leonardo DiCaprio)和布萊德畢特(Brad Pitt),也無法管理好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
紅螞蟻之前出席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和新加坡華語電影節,即使導演和演員親臨現場,觀眾鼓掌也不超過10秒。
這種情況若發生在歐洲,對劇組來說該不會是一種恥辱吧?
音樂會觀眾更厲害 鼓掌80分鐘也不嫌累
除了影展,音樂會的觀眾也經常在演出結束後起立鼓掌,向表演者致意。
根據記載,全球最久的起立鼓掌對象,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
他1991年在維也納演出後,觀眾起立鼓掌80分鐘,他還「被迫」謝幕101次。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1991年在維也納演出後,觀眾起立鼓掌80分鐘。(法新社)
多明哥接受媒體訪問時,憶述這段難忘的經歷: 「當我離開舞台,觀眾還在鼓掌。我就又回到台上,卻因此獲得更多掌聲。如果我說『我希望他們離開』,哦不!他們會繼續鼓掌。」
掌聲和歡呼,對一名表演者來說,當然是莫大的鼓勵和認可。
不過,當「被迫」長時間鼓掌成為一種義務或負擔,最後也只是淪為一種儀式感罷了。
再出色的導演、演員也是人,就讓他們好好下班啦,說不定他們會暗自感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