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戲曲人如履薄冰,為何每天還都在家吊嗓子

2021年07月18日   •   2萬次閱讀

冠病疫情持續,表演藝術中傳統戲曲界衝擊最嚴重。但是,疫情沒有阻擋戲曲團體前進,各團推廣線上活動,拓展全新場域。疫情中,戲曲人如履薄冰,摸索變通,線上且演,線下且盼。

任偉辰(右)和許紅正分別排練新劇目,為中秋慶祝匯演做準備。

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瓊劇折子戲專場。

冠病疫情持續至今,表演藝術行業蒙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害,其中以傳統戲曲界所受衝擊更嚴重。最直觀的是,儘管各階段疫情層級和防控政策不同,音樂會、舞台劇仍不時有現場演出,戲曲的現場演出不能說聞所未聞,卻少之又少,無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

這也不僅僅是現場演出是否可行的問題,戲曲在本地原本總體上就不景,疫情襲來,戲曲界到底受何種程度的影響?這期間戲曲人在做什麼想什麼?他們能否適應所謂「冠病時代」,並與時俱進?他們在哪些方面需要支持?

《聯合早報》對話本地戲曲團體負責人和獨立戲曲演員,說生計、談現況也探未來。

疫情後一片空寂

疫情前的獅城,戲曲雖不是最繁茂的舞台藝術,可一年到頭不乏戲看;疫情暴發後,戲曲舞台幾乎一片空寂,鮮聞唱念和樂曲。

小演員在南華潮劇社「萬紫千紅」演出上登台。(受訪者提供)

南華潮劇社社長卓林茂說,疫情期間南華潮劇社所有演出節目或延遲或取消,包括成人戲曲基本功班、兒童班、咽音班、化裝班、潮樂組和戲劇組排練等。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情況類似,社區演出和學校藝術教育課程最先被喊停,百多場演出活動和課程被取消或延期舉行,中心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蔡碧霞說:「傳統藝術中心策劃的籌款活動被無限期押後,中心藝術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小型團體、業餘團體如新藝劇坊也未能倖免,以粵劇為演出劇種的新藝劇坊每年一次的大型演出因疫情不穩定,從去年延到今年,又挪至2022年。該團主要演員陳泠孜說:「幸好所下訂金的劇院通融,讓我們延遲至明年3月。」

生計成問題

疫情不僅導致戲曲現場演出中斷,也造成一定生計問題。

因資金不足,新藝劇坊須節省開銷,只得放棄之前的排練場地。陳泠孜說:「就算將來疫情結束,排練場所也會是最棘手的難題,我們也不知該向何處尋求支援。」

蔡碧霞說,疫情延續至今,中心面對的最大困境是資金、創作和生存問題。所有藝術教育課程、社區演出和籌款活動均喊停,之後即使放寬條例,但大家若因健康考量,選擇不舉辦或不參加社會活動,對藝術團體來說仍是沉重打擊。「當然各行業均受不同層次打擊,經濟受挫,大家日子不好過,手頭拮据,我們要向商家企業發動籌款很難。」

經濟來源方面,南華潮劇社主要由國家藝術理事會支持部分開銷,另外一大部分來自社會人士,尤其是潮州企業家捐款,再通過申請文化配對基金,應付日益高漲的運作成本。卓林茂說:「疫情導致許多企業生意遭受打擊,企業家捐款相對少了許多,所幸政府推出多種支持配套,助我們渡過難關。」

推廣線上活動

但疫情沒有阻擋戲曲團體前進,各團想方設法,拓展全新發揮場域。

南華潮劇社推廣線上活動,去年阻斷措施期間,為鼓勵年長者留在家中,該團將之前演出的許多潮劇和潮樂放上社交平台,讓《南華陪您在家看潮劇!》《藝起唱潮曲》陪伴樂齡戲迷。卓林茂說:「同時我們也製作吸引年輕人的《戲曲知多少?》《潮樂員交流節目》等,藝術指導老師在各自家中,線上傳授戲曲,讓演員們和兒童班的孩子即使居家也不停止戲曲學習。」

進入阻斷措施解封第二階段,南華潮劇社又製作《戲曲大觀園》《南華名人談》兩個訪談節目。卓林茂說:「去年10月,我們還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禮堂錄製沒有觀眾參與的潮州經典大戲《蘇六娘》,由年僅17歲的陳緯恬擔綱,這次演出讓我們吸取特殊情況下劇場拍攝的經驗。為能讓觀眾在同一平台欣賞不同劇種精彩表演,南華潮劇社還錄製剪輯配字幕的演出《戲曲精粹·戲苑百家》《戲腔戲韻戲人生》,甚至參與中國主辦的『國際潮劇票友交流之新中文化匯演』,通過社交媒體播出。」

黃梅戲《天女散花》登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第八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受訪者提供)

蔡碧霞深感戲曲藝術教育是一項貴在堅持的長期工程,不容停滯,在藝理會幫助指導下,中心亦勇闖線上陣地。

她說,除將以往主辦的演出和專家演講視頻上網,中心也開展每星期固定舉辦的線上公益課程。「我們更先後策劃主辦第八屆獅城青少年戲曲匯演、新加坡戲曲研修班、獅城戲曲薈萃·福建戲匯演、兩岸三地福建戲對話會、瓊劇折子戲專場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數碼項目。網際網路的多種可能性在這個特殊時期提供諸多便捷和驚喜,為艱難求存的戲曲團體帶來一絲生機。中心善用高科技,戲曲教師和演員變身網絡主播,雖不是面對面,但實時互動依舊可達到類同於舞台上下演員觀眾的交流效果。」

該中心最近更研發設計本地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戲曲應用「新加坡戲曲」,以新型媒介和技術承載傳統文化內容,使其傳播渠道和推廣更現代化,受眾群更年輕化。

吸引年輕人貼近戲曲

陳泠孜亮相新藝劇坊每月一次的面簿直播。(受訪者提供)

南華潮劇社為吸引年輕人貼近戲曲藝術,出版《穿越傳統戲曲世界》,開辦線上和實體戲曲工作坊,並和華族文化中心聯辦兩場「文化Fun假營」。

青年京劇演員任偉辰更認為疫情拉近年輕人與戲曲間的距離,他說一些短視頻平台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展現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熱愛。「包括我在內的不少年輕戲曲人會用直播,甚至『連麥』方式為大家展現戲曲魅力。可喜的是觀眾日益增多,很多戲曲視頻點贊量動輒上萬,正是疫情促使這些視頻平台跨國界地促進戲曲藝術傳播。」

新藝劇坊今年也主力做年輕人常做的直播,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在該團面簿和觀眾見面。預計直播12集,現已過半,節目主要面向對粵劇有興趣的觀眾。每期設定主題,以訪問形式讓劇坊兩位創辦人朱敬芬與朱少芬解答,並穿插與內容有關的影像與視頻。

年長人士適應新常態

線上節目反響如何?去年4月至今年5月底,南華潮劇社線上節目共收穫150萬次點擊量,甚至有來自西方國家的觀眾;傳統藝術中心過去一年裡,舉辦線上活動約122場,參加的不同觀眾約兩萬人次。新藝劇坊面簿直播也意外吸引不少海外朋友追看,海外知名度得到提升。

不過一般印象中,戲曲觀眾多為熟齡人士,網絡和社媒活躍者以較年輕族群為主,那麼戲曲活動轉往線上後,是否能普及到年長受眾?

陳泠孜說:「對於年長觀眾,當然有顧慮,雖然有年長觀眾反饋說手機沒下載面簿應用,不能觀看直播,不過我們的確發現線上看節目的也有年長者。當局不時有免費課程教年長人士使用社媒和應用,這讓越來越多年長人士適應新常態。」

蔡碧霞說:「不得已採取非傳統呈現方式,但老年人也需要戲曲帶來的精神慰藉,幸而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們的孩子居家辦公,可幫父母連結上線觀戲。」

任偉辰針對這個問題也有觀察,他說:「這方面我抱有特別樂觀的態度,政府一直提倡終身學習,一些民間機構和電信業者也想辦法為樂齡人士提供幫助,不僅使數碼科技在經濟層面更惠民,也在技術上提供援助。我發現很多年長人士抱積極心態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利用網際網路豐富晚年生活,這不僅體現在藝術欣賞上,更突顯在生活各方各面。」

線上表演演員挑戰大

演出搬到線上,舞台作品轉化為螢屏藝術,演員挑戰甚巨,得適應重拍重修和多機位多角度的錄播模式。擅演京劇旦角戲的任偉辰奮力轉型,屢登新型舞台——他代表京劇社團平社參與錄製南華潮劇社的《戲曲精粹·戲苑百家》;也現身新加坡中醫學院慶祝世界中醫藥日的線上慈善義演;他和本地另一資深京劇演員許紅,應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2021年春節聯歡視頻晚會」之邀,錄播的新節目《貴妃醉酒·梨花頌》,碰巧被新加坡戲曲學院藝術總監張莉注意到,由張莉推薦,參加今年元宵節全球同步直播的「國風戲采·2021海外戲曲春晚」,與眾多國際戲曲名家「雲同台」!

任偉辰也沒因疫情停止每日練功,他說:「我每天都在家吊嗓子,跟伴奏帶練習,我演青衣戲居多,對場地要求不大。」

防疫措施放寬時,他和許紅一起向本地京劇刀馬旦演員張曼熙學習京劇馬鞭和把子的基本功,每星期上一節新課,用一星期時間練習。「網課我也上,蔡碧霞老師邀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戲曲聲樂教師姚紅副教授開辦藝術嗓音網課研修班,我們每星期一會,練習戲曲發聲,讓我受益匪淺。一切都為提升演藝水準,為現場演出做準備。」

但戲曲現場演出何時何種條件下可逐步恢復,目前仍未知。

小型演出的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南華潮劇社是疫情中為數不多嘗試實體演出的戲曲團體,今年1月和3月分別獻演「萬紫千紅」之《新潮澎湃》和《枝繁葉茂》,面對演員和工作團隊人數限制,也須為100名觀眾量體溫並隔成兩組,保持一米就坐距離,更要確保觀眾時刻戴好口罩,但這沒讓喜愛戲劇的觀眾卻步。

究竟能不能舉辦小型戲曲演出,各團體各有考量。蔡碧霞說,傳統戲曲表演台上除演員和樂隊外,需大批後台工作人員進行油彩化裝、複雜頭飾工序和戲服頭盔等連串冗長繁瑣準備,這批人力投入需資金支持。加上本地戲曲演員大多數為業餘人士,主辦單位往往很難向公眾賣票。

陳泠孜也說,傳統戲曲每場演出租場地和開銷,平均花費三萬元以上,最大開銷通常是場租,她希望當局在這方面多幫助劇團。

任偉辰認為:「小規模實體演出不是不可做,但觀眾少,投入多,那我們自然更傾向於線上演出或虛擬舞台。」

卓林茂指出,為製作線上演出,高清視頻拍攝、剪輯和音效的費用都有所增加。「另外,我們也很希望學習更多數碼科技及更廣泛地接觸多媒體領域,在異常的『常態』下,將戲曲文化推廣和傳承給更多人。」

疫情中,戲曲人如履薄冰,摸索變通,線上且演,線下且盼。

文:王一鳴

攝影:蔡家增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