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人身體不適,不去看醫生,反而拿起手機上網搜索,試圖按照搜索結果針對自身的症狀做出診斷。(紅螞蟻攝)
作者 王震宇
選擇題:如果你的身體某個部位疼痛,持續兩三天都未見好轉,你會怎麼做?
看醫生
隨便吃些止痛藥
拿起手機,上網搜索
選擇#3不是騙大家的,而是真的有人生病時,會按照自己的症狀,上網搜索一番。
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習慣了一有任何疑問就上網找資料。隨著信息來源持續增加,大家也習慣了把這種行為叫做「問問谷歌大神(Ask Google)」。
最近,谷歌大神還升級了。
由於越來越多人為了自己的疑難雜症上網查找資料,想自行做診斷,結果衍生出一個新的代名詞: 谷歌醫生(Dr Google)。
患上「網絡疑病症」,聽不進醫生的話

一些病患按照網上信息購買處方藥,但未必能藥到病除。(聯合早報)
病患會向「谷歌醫生」求診,大致上有兩種原因。
① 想要自我醫治
這種人可能是為了要省錢或省時,但往往結果不如預期,搞不好還會越弄越糟。
有家庭醫生告訴《海峽時報》,他曾經有一名女病患,因為身體出了疹子,上網搜索後憑藉搜索結果,斷定自己出現過敏反應。
她把購買到的類固醇霜處方藥塗抹在疹子上,不料情況惡化,三天後才求醫。
醫生憶述,經他的診斷,女病患原來是皮膚受感染,而不是出現過敏反應。
「或許是她遲了幾天才到診所或是買到不合適的藥膏,才會導致出疹的情況惡化,也因此需要更長期服用抗生素。」

(新明日報示意圖)
當然,搜索網站不是這些用戶唯一的信息來源,他們還會瀏覽社交媒體、閱讀新聞報道等。
只要接觸到與自身症狀不謀而合的醫療信息,這些病患就會對號入座,以為螢幕上的字字句句,說的就是自己。
有醫生透露,一些人可能讀到某位明星患上某種疾病,就開始搜尋更多資料,結果越搜就越確信,健康真的亮起了紅燈。
有個網絡用語剛好就是形容這種人: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
如果真的需要治療反而還好,最糟的是本來什麼事都沒有,但因為身體一點點不舒服,與谷歌醫生「求證」後,變得疑神疑鬼,對健康產生焦慮。
② 想要「有備無患」

醫生說,很多病患在網上接觸一堆資訊,帶著滿腹疑問來看病,結果延長問診時間。(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不少醫生反映,他們見過的病患當中,很多人看病前會先在網上瀏覽許多資訊,還沒看到醫生就已經對自己的症狀有一番見解。
一般上,這極有可能會延長問診時間,因為醫生得回答病患連珠炮似的問題。 結果,不只是病患得承受心理壓力,醫生也會因無法好好看診,壓力倍增。
醫生還發現,另一些病患離開診所後,還會回家找「谷歌醫生」。
不過,這樣的行為有其危險,原因是這些病患就這樣按照網上的信息自己「接手」,沒有如期複診。
換句話說,過於依賴「谷歌醫生」涉及的風險,在於病患確信自己的診斷是正確的,很難接受醫療保健人員不一樣的診斷。
總的來說,醫生都不建議病患找「谷歌醫生」,畢竟若將小病誤以為是大病就不好了,反之更糟。
一名醫生指出: 「病人上網搜尋,通常會找到一連串可能的診斷,然後把焦點放在那些令人心生恐懼的大病症狀,如愛滋病或癌症等。」
「可惜,一般外行人根本不可能有能力理解所有的臨床信息,還是需要一名接受過臨床培訓、最好有多年臨床經驗的醫生或醫療人員,來跟進病況。」
「谷歌醫生」仍有助減輕醫生負擔

隨著「谷歌醫生」的出現,病患對於如何管理慢性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海峽時報)
然而,諮詢「谷歌醫生」的趨勢也不完全是壞事。
一名醫生指出,過去病患對於如何管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都不太清楚,醫生開的藥他們照吃就是了。
如今,病患對於這些病症顯然有更深的了解。
醫生說:
「現在更容易說服病人接受治療,因為治療不單只是定時服藥,也跟改變生活習慣有關,如減少抽菸或喝酒的次數。病患也更清楚醫生在說些什麼,讓醫生和病患之間的交流更有效。」
「谷歌醫生」的崛起在所難免,但在假信息泛濫的時代,也要注意信息來源是否可靠。
以新加坡為例,衛生部推出的保健資訊網就包含多方面的醫學資料,保健促進局也有專網指導人們如何過上健康生活。

圖為公眾在保健資訊網(HealthHub)網站上回答糖尿病風險評估問卷。(聯合早報)
至於希望節省時間的病患,與其上網搜索,醫生建議這些病患選擇遠程醫療服務。
敲出幾個關鍵字尋找醫療信息雖然方便,卻也危險,官委議員陳藝旋醫生日前就投函《海峽時報》表示,她過去曾在過去曾在國會等多個場合,對這個議題發表看法,可惜這方面的公眾宣傳還不夠充足。
她說,隨著人工智慧和算法(algorithms)不斷進步,任何人都可在網上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包括對衛生保健的疑問。
「不過,專業人士的價值在於他的經驗、實際提供的服務,以及責任感。在醫療保健方面,人性化、個人化的接觸是無法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