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味精,一般人對它的印象是:加工食品(如快熟面)都含有這種調味料,吃多了不健康、容易口乾,可能還會讓人掉頭髮。
但在食物里加入味精,未必就等同於將「慢性病毒」送入口中。
去年有調查發現,新加坡每10人當中就有九人的鹽攝取量超標,平均每日攝取3620毫克的鈉(sodium),比所建議的每天最多2000毫克超出將近一倍,進而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新加坡營養與飲食協會、新加坡心臟基金會,以及全國腎臟基金會日前發表聯合聲明說,味精能替代部分鹽分,減少人們的鈉攝取量。
據悉,味精的鈉含量約12%,食鹽中鈉含量則是約40%。

有些人認為,食用味精會導致脫髮、口乾等症狀。(聯合早報)「中國餐館症候群」只是獨立個案?
所以,「臭名遠播」的味精究竟是該吃還是不該吃?
先來科普一下,人們是從何時開始對味精的觀感不佳。
1968年,美國一本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來自名為Robert Kwok的讀者來函。他聲稱,某次到一家中餐館用餐後,他開始冒汗、感到全身無力及心悸。
他猜測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並點出一個可能的因素:食物中含有味精。

60年代末出現的「中國餐館症候群」,引發更多味精造成不良反應的說法。(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自此,這種情況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在60年代及70年代傳開,爾後也有更多有關味精引發不良反應的說法。
新加坡理工大學飲食學和營養計劃組長陳明慧(音譯)告訴《海峽時報》,許多加工食品都使用味精為增味劑,導致味精的名聲進一步受損。
她也說,市面上有些產品標榜「不含味精」,也間接告訴消費者攝入味精可能有害。
2011年,中國大陸發表了一項為期五年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味精攝入量與高血壓存在關聯。
除了亞洲食品,沙拉醬、番茄醬、肉類替代品等也含味精。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指出,不少天然食品如番茄、奶酪,其實也有味精。

除了亞洲食品,沙拉醬、番茄醬、肉類替代品等也含味精。(海峽時報)
然而,有專家表示,到中餐館用餐或食用含味精食品後出現各種症狀的說法,通常都是出自個人經歷,並缺乏科學根據。
「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科學研究,來印證與中餐或味精相關的特定綜合徵。」
經評估及人體試驗後,全球食品安全機構將味精鑑定為能安全食用;新加坡保健促進局也持相同立場。
那麼,一些人食用味精後會感受到的各種症狀,又從何而來?
東北醫療集團首席醫療長吳治健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猜想人體之所以會出現口乾等症狀,往往都源自於食用加工或油膩食品中的其他物質,比如脂肪。
與此同時,鹽分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導因。

味精中的鈉含量是食鹽的約三分之一。(聯合早報)
他說:「含味精的食品,一般也含有較多食鹽和添加劑。」
吳治健也透露,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攝入味精和掉頭髮、癌症等有關,不過他建議,對味精敏感、或吃了會引起呼吸困難或哮喘者,應避免食用味精。
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人們的每日味精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食用30毫克,也就是說,一個70公斤重的人每天只應食用2.1克的味精。
專家:味精不能直接取代食鹽
如同上述提到的,味精中的鈉含量是食鹽的約三分之一。換言之,烹煮食物時若以味精替代鹽,似乎是個可行的選擇。
保健促進局發言人說,以味精作為食鹽的部分替代品,能減低菜肴、醬料和調味料中的整體鈉含量。

專家建議,假如要降低鹽分攝入量,可考慮使用其他香草和香料的組合。(海峽時報)
吳治健也認為,選用味精可促進健康飲食,因為它能增進食物的鹹味,「或能減低使用食鹽」。
但有專家指出,味精不能完全成為食鹽的替代品。
新加坡營養與營養學協會會長主席巴斯卡蘭說,這兩種調味料具有不同的口味,它們可以相輔相成,若一起下鍋能烹調出更平衡和豐富的風味。
「不過,假如要降低鹽分攝入量,可考慮使用其他香草和香料的組合,這樣一來既能確保食物美味,又無需依賴食鹽或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