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調查顯示,新加坡社會對同性婚姻的正反意見幾乎已在伯仲之間,但世代之間卻呈現巨大差異。
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新公布的全球調查,新加坡有45%的受訪者支持同性婚姻,51%持反對意見。
其中,在年輕世代與較年長世代之間,有非常明顯的世代差異:
新加坡年輕世代(35歲以下成年人)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高達65%,較年長世代(35歲以上)的支持度則只有37%。
皮尤調查的發現和其他本地相關調查相當一致。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今年6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32%的本地受訪者同意同性伴侶應該被允許合法結婚,高於去年的27%。
另外,也有23%的受訪者認為,同性伴侶應該給予某種形式的法律認可,但不能結婚。
也就是說,共有多達55%受訪者認為,至少應該在法律上給同性伴侶一個正式名分(不一定是結婚)。
益普索的調查也同樣發現,年輕人相較年長世代更傾向支持給予同性伴侶法律認可。
前文提及的皮尤調查還發現,國人的宗教信仰對其是否支持同婚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其中,無宗教信仰的國人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高達62%。
興都教徒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高達60%,是本地主要宗教中,對同性婚姻接受度最高的宗教。佛教徒的支持度也有53%。
相較之下,回教徒和基督教徒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偏低,分別只有21%和29%。
無論如何,新加坡回教徒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仍比本區域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8%)、印尼(4%)及泰國的回教徒(14%)來得高。
本地基督教徒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則比韓國基督徒(27%)高,但比馬國(35%)低。
新加坡去年廢除第377A條文
新加坡國會去年11月正式通過廢除《刑事法典》377A節條文。這普遍被外界視為是消除對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LGBT)歧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377A節條文是在英殖民時期訂立的法律該條文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
但廢除第377A節條文的同時,國會同時也通過修憲,賦予國會權力制定婚姻的定義,進而保障婚姻作為男女結合的現有定義。
李顯龍總理在去年國慶群眾大會宣布政府將著手廢除第377A節條文時,強調政府無意改變婚姻的現有定義和相關政策,即新加坡法律只承認一男一女之間的婚姻,而且許多國家政策,包括公共住屋、教育、領養條例等,也仍會繼續以一男一女之婚姻為依據。
總理接班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去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若行動黨贏得下一屆大選,婚姻定義不會在其監督下發生。

總理李顯龍去年8月宣布政府將著手廢除第377條文,但同時也會修憲保障婚姻作為男女結合的定義。(聯合早報)亞洲目前只有兩個司法管轄區允許同婚
根據皮尤調查,受訪的亞洲國家與地區除了印尼(5%)、馬來西亞(17%)和斯里蘭卡(23%)之外,其餘各國對同婚的支持度都在四成以上。
亞洲目前唯二允許同婚的國家和地區是尼泊爾和台灣。
其中,台灣2019年正式通過同婚合法化,今年進一步開放台灣人與外籍同性配偶在當地登記結婚,並允許同性伴侶撫養小孩。
然而,根據前文提到的皮尤調查,台灣對同性婚姻支持度為45%,只比反對的43%稍高,另外13%的不表態比例,更是所有受調查國家與地區中最高,顯示該議題在台灣社會仍有很大分歧。
此外,支持同婚民意超過五成的國家與地區包括日本(68%)、越南(65%)、泰國(60%)、香港(58%)、柬埔寨(57%)及印度(53%)。
但除了泰國,上述國家和地區因各種因素,至今未將同性婚姻合法化。
泰國內閣則已通過婚姻平等草案,預計在12月提呈國會尋求通過,屆時有望成為繼台灣、尼泊爾之後,第三個同婚合法化的亞洲司法管轄區。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的婚姻平等法案若成功在國會闖關,預計將會成為亞洲首部實質上並非由司法判決所觸發的同婚法律。
台灣通過同婚法案前,首先是在2017年先經由大法官釋憲,判定當地民法未保障同性二人的婚姻自由及平等權,違反憲法,因此責令立法機關在兩年內完成相關立法,才有了後來的婚姻平權法案。

台灣在2019年成為亞洲首個允許同婚的司法管轄區。(端傳媒)
尼泊爾的情況亦相當雷同。
當地最高法院早在2007年便已裁定要求政府修改法律,承認同性婚姻。但由於政權更迭,同婚立法一直遲遲沒有著落。
尼泊爾最高法院最終在今年6月28日宣告「不能再等」,直接發布臨時命令,允許當地同性伴侶在政府正式立法前登記結婚。至此,尼泊爾在法庭命令下,實質上達到了婚姻平權。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大機率不會出現由司法裁決推進同性婚姻的現象。
原因是國會去年通過廢除377條文時,也同時修憲賦權國會在未來制定婚姻定義。
這意味著,婚姻是否還是現行的只限「一男一女」,還是可能隨著社會氛圍演變而改變,都將是國會而非法院權責。
同婚合法與否,在新加坡將是政治問題,而不會只是法律問題。因此類似台灣或尼泊爾由司法判決觸發婚姻平權的劇本,不會在新加坡上演。
可以預期的是,只有在政府有政治意願處理同婚議題時,同婚才有可能成為現實。相信這有很大程度必須在社會有更大共識時,才有可能實現。
皮尤調查的相關數據也顯示,新加坡社會不同世代與不同宗教之間,對同婚的看法仍有很大差異,這也是作為多元社會的新加坡未來在思考相關議題時,必須納入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