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警察機動部隊模擬暴亂情景 維護公共秩序

媒體受邀參與警察機動部隊的訓練,同時觀察隊員們如何抗擊恐怖活動。(圖:關美玲、曾琬瑜)
隸屬新加坡警察部隊特別行動指揮處的警察機動部隊(Police Tactical Unit),今年成立70周年。警方日前邀請媒體到位於萬禮的內政團隊戰術中心,讓記者參觀並親身體驗部隊如何抗擊恐怖活動。
警察機動部隊主要負責廣泛的公共秩序任務,從處理內亂到平息騷亂,隊員們絕不怠慢。部隊也履行公共安全相關職責,包括搜查武裝罪犯、非法移民、武裝襲擊和恐怖分子。
加入機動部隊的隊員需除了需要具備一定水平的體能外,在面對危害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時,也要做到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你知道嗎?其實隊員在分別威脅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事件時,所穿的裝備也不同,警方也向媒體展示兩者的不同。
應對不同場合有不同裝備
在應對威脅公共秩序如暴亂事件,隊員的任務是讓人群停止示威騷亂活動,因此他們攜帶的武器和配槍都屬低威脅性,穿的防彈衣也相對輕便,裝備總重量介於13公斤至17公斤。
值得一提,警方使用頭盔式攝像頭系統(Helmet Mounted Camera System)來拍攝暴亂群眾,以協助調查工作。
至於在應對威脅公共安全事件,如持刀持武器相對危險的事件,隊員會面對更致命的襲擊,因此防彈衣更厚實,攜帶的武器也是致命性配槍,裝備總重量要20公斤。
隊員當天也模擬恐怖分子劫持人質的事件時,他們是如何應對的。據記者觀察,部隊講求團隊精神,隊員合力對付罪犯。他們也會在適時使用催淚彈將罪犯拿下,以及通過警犬幫助隊員找罪犯。

記者嘗試在六分鐘內穿好裝備,需要穿的配件其實很多,一點都不簡單。(圖:曾琬瑜)
【記者側記】
記者穿上重達十公斤重的裝備,過程讓人累得喘不過氣,部隊隊員說,他們一般需要在六分鐘內就穿好裝備。
穿上沉重的裝備,行動自然變得遲緩,特別是那件把胸腔和腹部裹得緊緊的防彈衣,感覺自己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另外,護膝的套子讓人行走相當不自在,更別說是跑了。
警方安排記者加入隊伍前端,感受與暴亂者正面交戰的情況。記者兩手握緊盾牌,在隊員們的指令下前進,暴亂者則在前方叫囂,並開始往我們身上丟木磚。這時能感受到盾牌和頭盔發揮很大的作用,即使被木磚拋到,也沒有受傷。
記者也嘗試開隊員們平時使用的P4手槍,指導人員特別交代,一般他們不會射嫌犯的臉,只會射身體。

警察機動部隊的訓練艱難,除了體力要好,臨場反應也要夠快。隊員除了維持公共秩序也履行公共安全。(圖:曾琬瑜)
警察機動部隊的演變
我國自1950年發生了瑪麗亞·埃爾托格騷亂(Maria Hertogh Riots)騷亂後,新加坡警察部隊特別行動指揮處便成立後備部隊(Reserve Unit)。
在新加坡動盪時期,後備部隊經常被要求處理騷亂並恢復秩序。該部隊當時由約150名警員組成,他們接受過一系列訓練,以處理公共秩序事件,例如1950年代後期的福利巴士騷亂和學生騷亂,以及1960年代初的普拉森南監獄騷亂和種族騷亂。
新加坡獨立後,後備部隊改名為警察後備部隊。
到了80年代,隨著我國環境和犯罪趨勢不斷變化,警察後備部隊經歷大規模的重組。幫派暴力猖獗,警察後備部隊借鑑海外警隊的策略來應對當代威脅和新出現的威脅,以便在全島範圍內做出更快的反應。
之後警察後備部隊便改名為警察特遣部隊 。2006年,再改名為警察機動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