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台台主陳雅良和陳志偉、歌台藝人劉玲玲。(圖:陳雅良,Instagram/陳志偉,Facebook/劉玲玲)
儘管七月歌台台數確實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對一些台主而言,今年的情況似乎還不算壞,有些人接到的台數甚至比去年多了約10%至20%。
一般來說,決定台數多寡的原因除了大環境好壞,也和營銷策略、價格競爭力等因素有關,因此,確切影響和感受可能因人而異。
業內人士都表示,鑒於無人接手中元會、通貨膨脹拉高辦歌台成本等問題,這些年七月歌台的台數,包括今年在內,確實比過往少。
入行23年的麗星娛樂製作創辦人、歌台台主陳志偉表示,據他了解,今年有至少五個中元會已經解散。而這樣意味著,傳統的需求來源漸漸減少。
雖然如此,麗星娛樂在這個農曆七月,仍將主辦30多場七月歌台,「跟疫情前的五十多場相比,確實少了很多,不過跟去年比較,其實還多了幾場,比去年好。」
入行十年的創新娛樂製作台主陳雅良透露,今年他將承辦五場七月歌台,比去年的三場,還多了兩場。
他說:「可能是因為之前是疫情,現在還復甦了一些,一些之前停辦活動的人回來了。當然,如果是和疫情前相比,整體而言,七月歌台是少了。」
部分業者積極推動歌台轉型
雖然七月歌台越來越少,但台主並非只是「屈從命運」,一些人早已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積極將歌台推廣到更多場合,比如現在可以看到不少聯絡所的活動,都有歌台元素,為歌台行業迎來了新契機 。
陳志偉說:「我們在幾年前已經看到,我們不可以單單靠一個七月來支撐整個歌台文化,所以我們已經開始在當時就推廣歌台進入一些社區活動和商演。」
「所以現在的中元節七月歌台是少了,不過一年裡其他的十一個月份,歌台是多了。現在在新加坡,基本上每個星期都有歌台。」
陳雅良也說,雖然七月歌台減少,但整年生意還是不錯,「比如聯絡所的活動,現在更多。配合農曆新年的活動、公司周年晚會,現在很多也都會辦歌台。」
「(公司一整年辦的歌台)總數,比從前少20%到30%。但我是覺得行情還好,不是說,差到完全沒有生意做。」
藝人:也要自強求進步
受訪藝人也表示,觀察到七月歌台已越來越少。「歌台一姐」劉玲玲認為,除了大環境的改變,歌台藝人本身也要努力求變求新,以吸引觀眾。
她說:「要想辦法去豐富歌台,想辦法去做好歌台,等待時機扭轉乾坤,我們再來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