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幾天前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當然,李光耀領不了獎章,但中國記得他的貢獻。
小時候,還沒上小學時,楓葉君在家裡糊牆的《人民畫報》上第一次見到李光耀的名字。那時小,也不知道新加坡在哪裡。反正看那派頭知道是一外國當官的。
旁邊那幅照片倒是記得更清楚,是一個頭戴小氈帽的新疆中年漢子。當時已認得幾個字,從圖片說明中知道他叫肉孜阿卡,就覺得這人夠有福氣,大家平時難得吃上肉,人家名字里就有肉。他站在葡萄架下,笑眯眯地摸著一串垂下來的綠葡萄。
李光耀於新加坡是有功的,雖然政治上進步有限,社會整體上迄今還帶有威權色彩,但畢竟國家的經濟搞得很好,是亞洲繼日本之後第二個真正意義上的已開發國家。
《人民畫報》上的那幅照片是李光耀訪華時拜會毛澤東時拍的,時間是1976年5月,那時毛澤東的健康狀況已經很差。照片上,毛澤東的頭向後仰著,看上去是勉強支撐著來完成這次會見。

這是李光耀第一次訪華,也是他和中國結緣的開始。
從後來的報道看,李光耀被安排去山西參觀了大寨,又去了延安,當然也去了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和廣州。參觀大寨,無非是宣傳需要,其實,巴掌大的新加坡能向大寨學習什麼?大寨又有什麼值得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國家學習的?

新加坡能成為已開發國家,有其獨到的經驗。有人說是得益於國家小。其實,小國家很多,但是成為已開發國家卻絕非易事。還有人說,主要是因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可是,好條件誰都有幾個,有的國家地底下資源多得要往外冒,挖出來就能賣錢,怎麼沒成為已開發國家?
所以,新加坡能以亞洲國家身份邁進已開發國家行列,歸根到底是新加坡人干出來的,從經濟到科技到教育,而在這個過程中,李光耀作為國家的掌舵者功不可沒。這也是他贏得很高聲譽的重要原因,他是一個小國走出來的,閃耀著個人魅力光彩的領導人。
反觀中國,與新加坡相比就差得很遠。當然,中國與新加坡情況完全不同,各方面都不在一個量級,更不要提有些中國人喜歡說自己是大中華,而蔑視新加坡是彈丸之地,從整體上看似乎沒有可比性。可是,比較有多種,只要不是簡單比較,總能看出一些問題。
事實上,在治國方面,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折騰多過建設,教訓多過經驗,而新加坡是不斷摸索,直至總結出成功的經驗。中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新加坡是已開發國家,這是這兩個國家各自發展道路的必然結果。

許多年來,中國人似乎已經接受並習慣了這樣一種觀念: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差,再加上外面有那麼心懷鬼胎的——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的解釋,所以,國家的發展道路阻力重重。這種說法存在久了,便讓很多中國人覺得,中國離已開發國家還差得很遠,因為到不了那個程度,我們能有今天這點成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這應該歸功於國家的領導力量,人民的奮鬥,以及選擇了改革開放這條正確道路。
可是,我們回想過自己製造的種種困難嗎?在外人什麼也沒做時,我們給自己下了多少絆子?或者,還應該再更深入問一下這樣的問題……
看更多分析,請前往楓葉君的知識星球:楓葉君評。

喜歡時事的朋友,歡迎加入知識星球,與星主楓葉君暢快互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思想的火花。長按下圖右下角二維碼,加入星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