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排水系統對中國城市又可以提供哪些借鑑呢~
作者: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現旅居新加坡。
目前,中國的城市排水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排水系統最值得稱道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青島,是近100年前德國人留下來的排水系統。
深圳特區建立40多年,每逢天下大雨,城市經常被水淹;新加坡建國50多年,是一個城市國家,下再大的雨,基本上沒有水淹的地方。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都屬於沿海地區。
從降水量來說,新加坡年降水量是2345毫米,深圳是1933毫米;從城市面積來說,深圳雖然有2000多平方公里,新加坡只有710多平方公里,但是深圳的核心地區也只有幾百平方公里,後來才擴大到2000多平方公里,而且被水淹的地區恰恰是幾百平方公里的核心地區。

深圳在建立特區前,是一個「破破爛爛」的「小漁村」;新加坡在建國前,也是污水橫流......但是新加坡現在基本上做到了不堵水;而深圳經常是一下大雨就「看海」。
2013年8月13日,深圳遭到暴雨襲擊,全市100多處積水,福田區金燕小區被水淹,車庫裡的70輛小汽車被泡在水裡。
2018年 6月8日的大雨,使深圳的一些馬路成為「河流」,司機在「河道」里開車。
當然,城市堵水並非是深圳的「特色」,中國的很多城市,一下大雨就「看海」。
2012年7月21日 ,北京市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強降雨持續近16小時。在北京市境內共發現因暴雨山洪疊加災害死亡37人。
37名亡者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擊致死1人,觸電死亡5人。在搶險救災中,3名政府工作人員因公犧牲。
2018年 7月4日,安徽合肥市遭遇暴雨天氣,市區多路段積水嚴重,濱湖錦繡大道(湖北路與廬州大道段)西向東方向積水較深。二環路與寧國路交口東往西,蕪湖路萬達門口積水嚴重,車輛已經無法通行,一些市民不得不在「小河」中出行......
遍布全島的地下水道
在新加坡,你不但看不到馬路上積水,菜市場、組屋周圍、公共鍛鍊設施及人們的其他活動場所,也看不到積水。這對一個經常下大雨、下暴雨的城市來說確實不容易。
排水工程主要是在地下,地面上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單就從地面上能看到的來比較,中國城市和新加坡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新加坡的下水道、排水口之多,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在普通的馬路兩邊的路牙,每隔四、五米就會有一個排水口,即使是坡度很大的馬路,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積水的。
排水口也是一樣多,在馬路的兩旁,都設置下水道,下水道一般都比較寬深,確保大雨、暴雨的水流量能夠順利通過。
如在連接東西高速公路的兩旁,有的路段的排水溝寬近10米,深三四米,完全可以跑小汽車了,對中國來說,這不是排水溝了,而是城市裡的河流了。

人行道下面就是下水道
行走在新加坡這個城市的人行道上,會發現有很多溝溝蓋蓋,原來人行道只是一個水泥蓋板,下面是空的排水溝,窨井蓋一般都是四方形的,隔幾米遠就有一個,可以方便人們清理排水溝。
環繞組屋一周必須有排水溝
在每一棟組屋,環繞組屋一周的肯定是排水溝。
組屋的電梯一般安裝在組屋的樓外,電梯除一樓入口處沒有排水溝外,其它三面全是排水溝。
連接組屋及公交站的長廊,即使淋不到雨,兩邊也都是排水溝。
游泳池四周都必須有排水溝
組屋旁邊一般都建有活動場所,如籃球場、羽毛球場、老人健身及兒童活動場所,每個活動場所的周圍,也建有排水溝。
即使活動場所建築在樓上水根本淹不到,也建有排水溝,不讓雨水到處流。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游泳池的四周也建有排水溝,怕下大雨游泳池的水漫出來亂流,這在中國是從來未見過的。
在 一些自然保護區,山林中遊人上山的路兩旁,也因地制宜,開闢出排水溝來,使雨水順著小溝流,再匯總到大的排水溝中去。
這些排水溝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冰山一角,還有大量的埋藏在地下深處的下水道和監控設施,人們是看不到的。

地下管道都有監控系統
在新加坡,很多重要路段如烏節路等一帶,地下管道都裝有內部監控系統,同時,還設有專門的監察人員,實時監控管道情況,一旦有問題出現,管理人員就會馬上弄清:是因為垃圾堵塞還是雨量過大的問題。
水漲到哪個程度,都會有訊息通知,管理人員的手機里就會隨時接到這些訊息,以了解相關情況,隨時處理。
所以如今的新加坡,很少出現內澇現象,即使個別地段有這種問題出現,也會很快得到解決。
總的來說,新加坡很少出現被水淹的情況,這主要歸功於它先進的排水系統。在城市建設之初,每一條路、每一座樓、每一個活動場所,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統一定是計劃在前的,這是它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的結果。
順便說一下,在新加坡,家庭里也很少堵水,筆者住的組屋衛生間的下水道就很粗,直徑達160多毫米,比中國的粗一倍多,當然不容易堵塞了。
雨水利用 化害為利
現在新加坡的排水系統已上升到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階段了,排水實現雨污水分流,對雨水進行回收利用,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新加坡用的新生水基本上來自排水系統的下水道。
新加坡有一個被稱為地下高速公路的深隧道陰溝系統」,負責回收每一滴用後水並進行處理和凈化,家庭和企業的用後水,都會通過供水回收廠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後,這種凈度達國際標準的用後水就成為新生水的生產水源。

雨水綜合利用,這對中國來說,一時還難以做到,但多挖一些排水溝並不難,而且一定要在建設前就規劃好,不要等到水淹了後,再挖開馬路再挖溝。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說過: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至於人口眾多,也不在於高樓大廈,更不在於壯觀的立交橋和耀眼的霓虹燈,而是深達地下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人們看不見的地下排水排污系統。
因此,治城市者必須先治下水道。對一個城市來說,不但要做到不堵車,更重要的還要做到不堵水。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排水除疏導之外並無它法,必須使「水有水道」,這樣才能做到:車行車道,人行人(行)道,水行水道,各行其道。人不堵水水不堵人,人若堵水水必堵人(車)!
文章來源:新加坡萬事通(SingaporeT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