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十三屆大選塵埃落定,人民行動黨雖獲得83個議席,但其全國得票率跌至61.24%,是歷史第三低;比上一屆少了8.6個百分點,跌幅超過12%。

國會第一大反對黨工人黨除守住阿裕尼和後港,還再次攻下新的集選區,收穫10個議席,成為該黨有史以來最好成績。第一次參選的前進黨雖未攻下任何選區,但平均得票率超過40%,並以西海岸集選區高達48.31%的最高落選票,送了兩名非選區議員進入國會。
縱觀此次大選,行動黨有沒有獲得「強有力的委託」?前進黨黨魁陳清木說,沒有!他還表示,「我很自豪前進黨幫忙『干擾了』他們,把他們的得票率拉低了。「
李顯龍總理在成績出爐的當天凌晨召開記者會,表示選舉結果雖沒有預期中理想,但仍顯示獲得選民廣泛支持,「行動黨會虛心接受選民給予的明確委託」。

那麼,廣泛支持和明確委託,算不算「強有力的委託」呢?從總理的這番談話可見,不算。總理所說的虛心接受「明確委託」,顯然不是他在選前所呼籲的「強有力委託」。
本文在此嘗試分析,究竟是什麼拉低了行動黨的得票率?
1疫情中大選:不一樣的危機!
很多人會拿上屆大選的得票率來比較,但事實上,行動黨上屆得票率達69.9%,是該黨史上第二高票。眾所周知,建國總理李光耀2015年去世,造成了那一年的李光耀效應,被認為是行動黨2015年大勝的主要原因。
今年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中舉行大選,行動黨能獲得接近上屆的高票嗎?一般人都不會這麼認為。

在選前,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在疫情中舉行大選對行動黨有利。因為疫情會帶來危機效應,令選民投票更趨保守,而不會要求「改變」。這會對執政黨有利。
例如,行動黨歷史上贏得的最高得票率為75.3%,就是在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後的大選中獲得的。
但同樣是危機,筆者認為,此危機非彼危機。首先,美國發生911無論造成怎樣的震撼,都無需新加坡政府或行動黨負半點責任。其次,無論當時如何震撼,都未衝擊到新加坡的實體經濟,更沒有多少國人直接因此失業或被限制出門等。
反觀此次危機,從一月開始,到七月投票前,新加坡的確診病例大幅增加至4萬多起,在區域國家中最高。到底有沒有疏漏?有沒有錯判或應對不足呢?相信選民對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政府對所謂疫情失控,該不該負上責任?雖然大選中沒有明確就此展開辯論,但不等於選民沒有看法。

何況阻斷措施兩個月,全面停工停課,國人被迫禁足,直接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給很多人造成不便或生計問題。儘管政府出台四份抗疫預算案,但十補九不足,對大多數人來講,這充其量是臨時紓困。誰都知道,之所以堅持舉行大選,就是因為疫情不會那麼快過去,接下來情況會更糟糕。
所以,這樣的危機能給執政黨帶來好處嗎?而反對黨早就料到會在疫情中舉行大選,不但已做足準備,也必然會就此猛批政府。可見疫情對大選,是弊大於利,而非選前所認為的利大於弊。
2三大反對黨整體表現體良好
選前被認為會有激戰的焦點選區,雖然都被行動黨順利拿下,但三大反對黨表現不俗。比如工人黨落選的馬林百列和東海岸集選區,得票率為42.24%和46.59%,都比上一屆增加超過6個百分點。
這次得票率在反對黨中排名第三的民主黨,由於合理變陣,派出黨內最具影響力的黨魁徐順全和黨主席淡馬亞,分別挑戰行動黨鎮守兩個單選區的后座議員,因此兩人都拿下了個人最高得票率:45.2%和46.2%。

至於新成立的前進黨,由於創黨黨魁陳清木,本身就是前行動黨超高人氣的國會議員,且參加過2011年總統大選以微差惜敗。該黨在選前就備受看好,又有李光耀次子李顯揚的加持和助選,整體得票率在反對黨中排名第二,不令人意外。
前進黨不僅平均得票率達到40.85%,還在西海岸等多個選區成功將行動黨在上屆超過70%的得票率,一舉拉低20多個百分點。所以陳清木說他感到「很自豪」,也是理所應當。從拉低行動黨選票的效果來看,前進黨的作用最明顯。
3工人黨「哀兵之計」大獲成功
工人黨這次被認為勝得意外,有兩個原因:一是該黨意外拿下一個新的集選區;二是該黨秘書長畢丹星從選戰開始就大打「哀兵」牌,不斷強調反對黨或全軍覆沒,可能一個議席也保不住。

畢丹星在成績揭曉後,依然全無喜色,甚至表示對工人黨「令人驚喜」的成績並不感到雀躍。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他選前發出的警告,並不是開玩笑的,而是真的認為「這是一場難打的硬仗」。
無論他是不是真的這麼認為,但這種說法的「哀兵」效果十分明顯。這自然會令選舉中的勝利,顯得很「意外」。
事實上,市鎮會官司和劉程強令人意外的「不參選」,都加強了這次的「哀兵」效果。選戰開打後,工人黨無法派人參加電視台舉辦的華語政見辯論會,也導致畢丹星和林瑞蓮雙雙出來向華語選民和工人黨傳統支持者道歉,也再次強化了「哀兵」效果。
就在越來越多人感到,工人黨這次「表現差」,沒有劉程強果然不一樣,工人黨可能失去傳統支持票時,其盛港團隊最年輕的馬來族候選人辣玉沙又發生「被報警」事件。這是否會一掃林志蔚掀起的「明星效應」,成為壓垮工人黨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辣玉沙公開道歉
事實證明,辣玉沙事件進一步強化了「哀兵」效果,令更多選民投出了「同情票」或「拯救票」,希望避免工人黨「全盤皆輸」,避免國會真的出現沒有反對黨「民選議員」的局面。
所以結果出爐後,不僅行動黨感到意外,選民感到意外,就連工人黨也對為什麼能拿下盛港,為什麼能在市鎮會案子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阿裕尼的得票率還能大漲,感到意外。
4投票日狀況連連,推高反對票
另外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是投票日當天一些投票站出現「混亂」,以及選民大排長龍和選舉局史上第一次臨時宣布延長投票時間等,都會促使選民投出反對票。
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選民在投票前,早已作出決定。只是因為投票過程中的一點「小問題」,就改變投票意向,這令人「不可思議」。

對傳統的政黨支持者而言,這確實「不可思議」。但對中間選民來說,尤其是搖擺選民,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投票前的任何偶發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他們改變投票意向。
而投票日當天出現的狀況,都等於是在強化反對黨的主張:不應該在疫情中舉行大選。堅持在疫情中舉行大選,對照顧選民的健康無益,對反對黨也不公平……
再說,為了投個票,要在大太陽下長時間排隊,這對中間選民,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是「小事」呢?
何況當時已普遍認為,這次行動黨優勢明顯,不缺他這一票。充其量是從「強有力授權」變成「明確授權」,不會改變大局。所以敢敢投反對票的人,恐怕不在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