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這個人最初在歷史上是怎樣突然冒出來的呢?
其實李光耀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李光耀在從政之前,就已經是新加坡非常有名的一個大律師。
李光耀年輕時候在英國學法律,並考取律師資格,然後回到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1952年,李光耀代理新加坡鬧事的郵差與政府談判,因而出了大名,尤其在工會中,享有非常高的聲譽,為他日後從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李光耀
2
有歷史愛好者可能會好奇,李光耀這個祖籍廣東大埔的客家人,他對中國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答案是:李光耀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
這不是外人猜測,這是李光耀自己親口說的。
早在新加坡獨立的時候,李光耀就曾經對外公開說過以下這段話:
「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我們有中國人的血統,我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我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
李光耀承認自己是華人的後代,但是,李光耀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
這是非常清楚的。

3
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在新加坡實施英語教學,並且把英語定為政府工作語言,在新加坡全國,積極推廣英語。
李光耀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新加坡其實並不是一個華人國家,而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國家除了華人之外,還有馬來人、印度人,等等,為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穩定,所以必須推廣英語,否則就會造成民族撕裂,不利於國家穩定。
第二個原因:新加坡沒有資源,建國之後,只能抱著西方大腿吃飯,為了和西方社會接軌,必須將英語定為國家語言,否則,國家不可能站穩腳跟,也不可能富裕起來。

圖:新加坡地理位置
4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新加坡這麼小的一個國家,難道它的國防不危險嗎?
大國來揍它,它很容易就亡國了,對不對?
答案是:新加坡有「五國聯防」機制。
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五個國家之間,有一個「五國聯防」的協議。

依據這個同盟協議,如果新加坡遭到攻擊,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馬來西亞,都會出兵,幫助新加坡。
5
說起新加坡的國防,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國防部隊沒有辦法找到足夠大的地方訓練。
怎麼辦呢?
新加坡的國軍,在台灣訓練。
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就是這麼有趣。
6
「新加坡」是英語Singpapore的音譯,而Singpapore這個詞,最初又是源自於梵語。
Singpapore源自梵語「सिंहपुर」(Siṃhapura),siṃha意為獅子, pura意為城市。
所以,新加坡又叫做「獅子城市」,簡稱獅城。
就是這個淵源。
7
說起李光耀,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情。
當年日本帝國攻占新加坡之後,19歲的李光耀,報名參加了日本占領當局舉辦的日語訓練班,並且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之後,李光耀被安排在日本帝國陸軍「宣撫班」工作,後來在1943年,李光耀被調到日本帝國陸軍「報道部」,工作地點還是在新加坡。
李光耀服務日軍多年,為日本占領新加坡,作出了許多的協助。
怎麼理解這件事呢?
李光耀在他的自傳裡面,是這樣解釋的:日本占領新加坡已經是既成事實,為了避免麻煩,也為了順利謀生,李光耀選擇了為日軍占領當局服務。

當然,我們讀歷史,要從歷史當事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邏輯。
首先,李光耀還小,19歲,畢竟還小,三觀都沒有完善,不應該對一個19歲的小男孩,過於苛求。
此外,李光耀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從他的角度觀察當年的日本帝國,和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去看日本帝國,立場和觀感並不一樣。
最後呢,19歲的李光耀,畢竟視野有限,他不可能預見到日本戰敗。所以我們從這些理由去看,對李光耀為日軍服務這段歷史,也就不會覺得太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