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在新加坡呆了半個月
陳同學在新加坡吃吃喝喝半個月,體重增長的同時,見識也增長,膽子也變肥了點。分享一些喜聞樂見。
1# 探索
肥膽兒和「探索」關係密切。
1)第一節課,卡米拉老師先介紹下新加坡有哪些好地方,並且鼓勵我們去「探索」她告訴我們可以自己乘坐校園巴士探索國大校園,走錯路也沒關係。一開始我覺得老師思路清奇,咋還鼓勵走錯路呢?
由於任務在身,於是和一涵打算一邊找人做問卷一邊「探索」。

@一涵 新加坡國立大學
做問卷著實給我們的「探索」助力,我們從東走到西,從Utown走到museum,從教學區走到實驗區,一路上頂著大太陽,一涵還得聽我的「嘮叨」:要不問問這個老師?啊呀我不敢,要不問問這個外教?啊呀我不敢……「那裡有一群畢業生,好像講中文,你要不要問問看?」「啊呀呀,我不敢。」,糾結過後我們決定「出擊」。一問嚇一跳,學長學姐們來自同濟,浙大&華科,今年研究生畢業。他們很有趣,也很熱情幫助我們。

@一涵 @某學姐
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這是填問卷的第一份成功。但之後並不順利。為了找人,問過等巴士的學生,問過下樓梯的外教,問過喝咖啡的學生,遭到拒絕後會重新考慮自己的用詞,也想過放棄,直接找中國學生,但結果是,一次次重新逼自己向前搭訕。我們找到了國大的本地學生,職員,來國大上暑課的內地學生,從澳門來國大做研究的姐姐,不怎麼識字的清掃工人幫助我們…
接觸不一樣的人,這樣的感覺很奇妙,在地球這麼大的一個坐標里,我們交集於一點,想想都很奇妙。

找人填問卷的時候聽到有大哥哥彈俺喜歡的歌
每當遭到拒絕,都挺難受。鼓起勇氣和陌生人交談本就不容易,最後收穫的是沮喪,和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向前。每一次向前就是一次勇氣,轉念一想,我們每天都需要勇氣,鼓起勇氣早起,鼓起勇氣晨跑,鼓起勇氣問問題,鼓起勇氣演講,很多次鼓起勇氣去做但是收穫的不是我們期望的,收穫失望之後你會如何?放棄還是向前。這是一個逼迫自己開放的一種方式,回想這個過程,尷尬又很有趣。
2)第二站是南洋理工,發現大學正在施工,為了找到進去的路,拐了個大彎,最終也進入了校園。

@一涵攝
其實是個飯堂&教室的結合,紀念品店很小,自動販賣機取了瓶果汁,繼續「探索」。南洋理工的建築真的很「理工」白色主色調,建築方方正正很簡潔,教學樓內部刷卡才能進。我們也一路隨心走,走到頂樓吹著風看風景,也為了找飯堂四處繞圈圈。
幾經周折,回到了市區。我問一涵:還去看展嗎。「去啊。」也就是這個決定,我和一涵遇見了水原希子。

@一涵 村上隆的展
和水原希子相遇的過程:
到了門口,一涵提醒我:那個女生好像水原希子。我往前
看到一個瘦瘦的女生背著色彩艷麗的大挎包,「怎麼可能,水原希子出來怎麼不帶保鏢。」我們買了票,很是興奮,心裡還是嘀咕著,她是不是KIKO。我們倆為了「要不要上前搭訕」你一句我一句。真的太巧了,水原希子走到我旁邊看畫,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不能錯過機會。「Excuse me,are you……?」」KIKO加耐思?」她笑著點了點頭,那個時候,我心裡刮過一陣龍捲風,興奮得簡直要尖叫。

@一涵 和水原希子合照 笑得口水要流
其實一路上的風景都是探索得到的。在南洋理工里爬山,吃拉麵,在NUS發問卷,買紀念品,吃學校里的台灣滷肉飯,DIY義大利面,滑板車。並非美好的,開心的才是風景。印象深刻的同樣是風景。比如

NUS里很迷惑的半熟蛋+烤麵包早餐套餐

周六閒逛看到美麗的夕陽

把體驗當作一次探索,著眼點在於我在探索過程中收穫了什麼,而不是失去了什麼,遭受了什麼。腳很酸,遭到拒絕我很失望,但是沿途風景很美,每走一步都是不一樣的景色,我拿什麼時間去惆悵,拿什麼時間去體會沮喪呢?和想法不一樣的人交談,去經歷原本生活軌跡意外的事物,都是有趣的體驗。
2#social entrpreneurship

社會企業. 一個社會影響和收益相結合的創業方向。為我們講解的學長也是一位創業者,從國大畢業後他也選擇了這樣的項目。為了方便理解,他給我們舉了例子:黑暗中的對話。這是一個盲人體驗項目,裡面的工作人員是接受了培訓的盲人,我們花錢體驗這個項目,我們可以為他們創造收益,同時我們也會通過感受盲人日常生活從而改善社會對盲人的包容度。
公益是什麼?做公益可以幫助到更加需要幫助的人,除了物質還有什麼?是關懷啊!我收穫了關懷,我會想要回饋,在黑暗中我收穫了光明,我想要回饋這份光明。正是關懷,我們可以在團體中感受到溫暖。人類無法脫離集體。阿德勒有一個觀點:生命的意義在於懂得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難時能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決。在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公益廣告,在電影院,在知新館,在地鐵站,他們提倡show your cares,eg.在電影院保持安靜,地鐵上先下後上。

去新加坡willing hearts做義工摘菜,一位阿姨怕我們沒吃早餐給了我們薯餅,感受到了cares
試想,當人們把遵守公共秩序當作對他人的一種關懷,形成一股浪潮,那麼環境會不會改善很多?公益並非限制於經濟實力雄厚的人,支持公益項目也是我們向社會展現關懷的方式。多一分溫度。
3#lifelong study
K·C已經六十歲了,他還在讀博士。他給我們上職業規劃課。

他說,這節課就要求我們記住三個點
1)一個公式:
talent+management+team+thinkingjob,manager,cultural fitmotivationmotivation.
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我的理解是,完善我們的職業規劃,需要著眼以上幾個因素的影響:做什麼工作,你的上司,工作環境的文化融合,自身專業積累,個人想法,合作&清晰的思路,最重要的是積極性。
2)問自己兩個問題,當你回顧你的職業規劃時:
我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麼
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在學習中一定會接觸到「復盤」這個詞,回顧自己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在哪,也可以發現我們的不足。重大成就不一定是局限於工作和學習上,也可以是發展了自己的喜好並取得一定的收穫。找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是重要的能力。
3)不要受他人影響而忽視機會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看待機會的眼光也會不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方向不同那麼看到的機會也會不同。
最大的感受,努力和收穫成正比。努力學習也要努力做夢。意識到重要性,才會有目的性的努力。
K·C也是個創業者,他和我們說創業的五年,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是簡單的形容詞背後肯定包含著很多心酸,但是最終收穫的成就感會成為他正向激勵,推進他一階一階向上。但一切的開始都需要第一步,也就是主動出擊。主動嘗試說著簡單,嘗到失敗和拒絕的滋味之後就不會再是簡單的事情。就好像小學作文里寫爛的夾縫中的小苗。鬼知道它是碰巧種子落在裂縫中就發芽,還是四處碰壁終於找到突破口。能力可以培養,關鍵是努力。
和經歷豐富的老師交談感覺不一樣。我問了他關於假新聞的一些觀點,他毫無吝嗇的分享了很多觀點,有些很難理解,甚至超出了我的範圍。也正是這樣,又一次感受到「滄海一粟」,原來我很匱乏,也很乾癟。

寫在最後
半個月的行程,還有很多有趣的事,NUS日常擠校車,聖淘沙的海灘,平衡車和麥當勞,環球影城,阿拉伯街晚上神奇的聲音,印度餐館裡各種parata,聽懂靠運氣的singlish;不可能面面俱到。其實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會創造一切機會去努力爭取,但前提是需要明白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我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之後,感到很沮喪,拒絕告訴我,我能力還不夠,台階還沒走穩,重心要放好,自己的引導要做好。希望在未來,我能更勇敢的 去探索。
P·S:部分圖片素材來自陳一涵同學,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