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付700新幣!
買7元的食物,卻按錯鍵用PayLah支付了700元。
星期二,一位顧客再小販中心消費後,通過PayLah向攤位轉帳700元,而他購買的食物其實只需7元。這意味著顧客支付了100倍於其食物價格的費用,多付了超過693元。

售賣水餃的攤主在當晚查看轉帳明細時,才發現有顧客多付了款項。
如果通過NETS或銀行退款,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解決多付的款項。因此攤主選擇在臉書發貼文尋找這名顧客,只要核定顧客的身份後,就會將多收的款項退回。
新加坡的電子化支付進程在過去2年的時間突飛猛進,但很多民眾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會產生一些問題。
電子支付
本地1萬8000名小販中,超過一半已開通電子付費選項。一個月的交易量也突破120萬個,同去年6月計劃剛推出時相比,激增了三倍。
掃描QR碼就能輕鬆付款。超過1萬名攤販已採納電子付款方式。超過7400名攤主也獲得了電子付款獎勵金。
喜歡使用電子支付的顧客年齡占比相差不多,接受度還是很高的。
同時,本地的IT部門也在改進系統,包括字體大小、怎麼收到轉帳通知、通知的音量等,讓它更清晰更容易得知交易正在進行。
本地漸漸步入無現金「掃碼時代」,政府也大力推動攤販數碼轉型,但是本地一些攤販仍堅持只接受現金,而不會解決技術問題和遇到不誠實的顧客是其中的原因。
受訪攤販透露,收到的款項數目不對、繁忙時段付現金更快以及對科技缺乏了解是一些攤販不願意接受電子付款的原因。

甚至有點攤販在使用了一段時間的電子付款後,決定只接受現金付款,不再接受PayNow電子轉帳。
因為曾經有顧客使用電子付款後,不願意讓他們看交易頁面,確認交易,讓他們不確定對方是否已經付款。此外,在繁忙時段,收現金會比等待電子付款通過來得快。
尤其是較年長的攤販不太相信數碼系統,因為媒體經常都會報道詐騙案件。因此,他們還是比較習慣使用現金。
小販中心的攤販不可能在使用數碼平台的情況下保持低價格,「他們的利潤已經很微薄了,還能承受多少損失?」
受到攤販的類似反饋,例如網絡問題導致無法使用電子轉帳、有些電子轉帳數天後才顯現。

一些交易可能需要兩、三天才會顯示,所以攤販沒有辦法查看當天賺了多少錢。
此外,攤販也擔心交易費用會削減利潤,因為政府對小販電子支付費用的資助將在今年底結束。
不過,隨著年輕一代更多使用電子支付方式,只收現金將導致這些年輕顧客流失。
使用體驗
新加坡沒有像是支付寶或者微信這樣的通用APP來支付,需要使用各個銀行或者支付app掃描二維碼來支付。
不過作為消費者,在新加坡使用二維碼付款很麻煩,不如現金快速方便。首先是步驟多,一步步地輸入密碼、金額,再讓店家對證,當中有一步失誤,又得重新來過,費時費事,還會防礙後面的顧客。
其次是難免會遇到故障。最近在小販中心用手機掃碼,卻不成功,最後只能用現金。
也見過年輕搭客在巴士上的閱卡器前搞了半天,仍無法用手機付費。電子這東西,誰也說不準。電子支付無法完全取代現金,是不爭的事實。
說到超市的自助付款機器,也是敗在步驟煩瑣,如果不常用,根本記不住用法。

電子支付的優點是不必接觸鈔票硬幣,也省去找錯錢、免去被盜竊的風險,衛生安全;缺點是不易使用,若能簡化步驟,化繁為簡,結合科技的先進和現金的便利,消費者及攤販不會抗拒,才有望普及。
來新加坡旅行或者生活,需要了解新加坡有哪些支付方式,出行才會更方便。
現金
現金支付是新加坡最為常見的一種支付方式,在很多餐廳、市場或者小攤販處可以使用現金支付。所以在新加坡出門的時候,身上多備一點現金是非常必要的。
信用卡
在新加坡,最常見的在線支付方式是信用卡支付,刷信用卡一方面比現金安全方便,另一方面消費者保障比較好,在大商圈消費,如飯店、服裝連鎖店、品牌珠寶店、護膚品店、超市等都可以使用信用卡進行支付。
銀聯卡(UnionPay)
銀聯卡在新加坡還是非常有用處的,除了大家使用銀聯卡來取現金以外,還有小部分的店是可以直接用銀聯卡支付的。
支付寶/微信
新加坡近幾年,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比較適合短期停留的遊客。
SGQR二維碼支付
Singapore Quick Response Code(簡稱SGQR)是2018年9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共同領導發布的「統一QR碼支付系統」,它支持27種支付模式,包括PayNow、NETSPay、PayLah!(pay啦)和GrabPay等本地付款應用,以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海外應用。
非接觸式支付
有出行需求的小夥伴,可以辦一張Visa Pay wave在國外使用的信用卡,在新加坡旅行的時候會很方便,基本除了只接收現金的地方,在所有地方都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