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廢除了刑事法典377A條文,不再把同性親密行為視作違法。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條法典其實由前英國殖民政府留下的「法律遺產」。
今時今日的英國,廣泛保護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LGBT)免受歧視。然而,數百年前的英國,為何想要在殖民地立法禁止同性親密行為?

撰寫《英國殖民主義和對同性戀的定罪》(British Colonialism and the Criminalization of Homosexuality)書籍的作者之一Enze Han,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指出,英國殖民統治者之所以推出這類條文,是因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基督教清規戒律的性觀念」,以及保護英國士兵不受「異國情調和神秘的東方文化」所影響,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當時(英國)對亞洲和中東有一種非常東方化的看法」
這條法律起源,可追溯至1862年生效的《印度刑法》第377條,其中規定「任何人違背自然規律,自願與任何男人、女人或動物發生肉體關係」 ,將被處以監禁或罰款。
後來,英國殖民政府也根據《印度刑法》,在他們控制的殖民地制定成刑事法典。新加坡則於1938年將此條例納入刑事法典,並命名為「377A」條文。

時過境遷,根據統計,在53個前英殖民地中,只有17個國家廢除該條例,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南非等地。
其中, 在377條文「發源地」的印度,當地最高法院於2018年9月裁決377條文違憲。這項歷史性的決定,為其他前英國殖民地,以及亞洲國家和地區的LGBT群體帶來「一絲曙光」。
在新加坡,李顯龍總理8月21日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政府將廢除刑事法典第377A節條文。
雖然一些國家不再將同性戀定為犯罪,但是對LGBT群體的歧視仍然存在。其中,在2010年宣布廢除相關條文的太平洋島國斐濟,當地人權和反歧視委員會報告指出,LGBT群體在就業、住房、獲得醫療保健和其他領域遭受歧視。
不過新加坡整體上仍是個保守的社會,但同性戀者已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輕國人所接受。

隨著反同性戀的法律廢除,承認同性婚姻與否因而備受關注。目前,除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外,大多數前英國殖民地都不承認同性婚姻。
新加坡也在尋找其中的平衡,政府在廢除刑事法典第377A條文的同時,將修改憲法保護婚姻現有的定義,不讓它在法庭上受到挑戰。
同時,在新加坡LGBT群體還面臨著宗教問題。
新加坡回教理事會在宣布將廢除《刑事法典》第377A節條文之後,向本地回教社群發出宗教公告,重申一男一女的婚姻建立的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回教嚴禁其他形式的性關係和結姻。

回理會表示,回教法重視個人尊嚴、互相尊重與和諧關係。身為回教徒,必須一視同仁、包容和尊重他人,無論他人的性取向如何,同時拒絕任何形式的欺凌和騷擾。
不過,回理會也說,當回教社群的宗教和家庭價值觀直接受到挑戰的時候,他們有權利維護這些價值觀。任何倡導同性戀課題的運動都應該尊重回教社群重視的價值觀。
新加坡天主教總教區說,如果刑事法典第377A節條文被廢除,總教區關心的是婚姻是否仍是男女兩性關係的結合。
總教區表示,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尊嚴應該得到尊重,但他們也應該尊重教會擁有權利,去維護對婚姻、以及家庭是由夫妻和子女組成的立場。

總的來說,不同群體對377A條文廢除提出看法,他們的顧慮主要在四個方面,包括婚姻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是否會改變,宗教自由會否受影響等。
修憲保護現有的政策免受法律挑戰,宗教信仰自由也將受到憲法的保障。對於新加坡來說,家庭結構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未來同性婚姻合法的道路或許仍將十分漫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