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加坡與紐約為基地的九名視覺藝術家和五名寫作人的作品,在老巴剎「小販!小販!」群展展出。創作媒介涉及參與式雕塑、攝影、表演、數碼藝術和文本,多面向挖掘小販文化的底蘊。

展覽在老巴剎舉行,辛西婭的衣夾形雕塑,凸顯小 販記錄顧客點餐的系統。
「小販!小販!」群展源自雕塑家胡炎周(48歲)去年從美國回新時,和藝術家彭學源的一次閒聊。彭學源笑說:「為什麼咖啡是安靜的?」這是從福建話來理解kopitiam。
當時受疫情影響,小販中心、咖啡店、食閣等成為維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海報男孩」。小販文化在2020年底成為我國首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項目。
胡炎周已故父親曾在兀蘭與義順一帶小販中心售賣炒粿條和福建面。他旅英6年,現住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已有6年,在異鄉思念家鄉小販美食,每次回家必和家人朋友到小販中心邊吃邊聊,因而策劃「小販!小販!」群展。
展覽展出以新加坡與紐約為基地的九名視覺藝術家和五名寫作人的作品,媒介涉及參與式雕塑、攝影、表演、數碼藝術和文本,多面向挖掘小販文化的底蘊。
策展人之一胡炎周在線上受訪時說,本地參與者浸濡在小販文化氛圍中,選用小販文化的成品來創作,比如:青年藝術獎得主易贊·拉曼(Ezzam Rahman)用日常可看到的成品(如杯子)來創作桌面雕塑裝置《我不知道你是否在聽,但我想讓你聽到這個》。
來自印度尼西亞,旅新多年的辛西婭·德萊尼·蘇維托(Cynthia Delaney Suwito)取材小販用來記錄顧客點餐的衣夾,結合家中找到的各種物品包括紙皮,創作成兩米高的夾子形雕塑《夾子》。
愛用成品素材創作

策展人胡炎周呈現參與式雕塑《關係》,由自己 和親朋戚友一同完成。
胡炎周說,紐約參與者從外來者角度切入,主旨比較普世性。比如:郭鈺鈴的《獎盃送給你!》是社區工作坊,讓公眾聚在一起製作小型好玩的雕塑或獎盃,送給老巴剎的員工表達謝意,傳達小販與顧客的情誼。
胡炎周在展覽中呈現參與式雕塑《關係》,由自己和親朋戚友一同完成。他將小販用的打包袋塑膠繩寄給新加坡48名親朋戚友,提供參與創作手冊,親朋戚友在三周內將塑膠繩帶去老巴剎,系在環形雕塑上,若碰到熟人,一起繫上。他受了也當加龍古尼的父親的影響,愛用成品素材創作。
傳達對小販美食的思念
胡炎周每次打電話回家,以「吃飽了嗎」問候母親,很多關係是在小販桌上通過美食建立的。他在想:如果關係有形狀,會是怎樣的?他無法想像最終成品的模樣,如同關係發展難以預測。
展覽在具有維多利亞結構的百年建築「老巴剎」舉行,更能符合小販文化的主旨。參與者就像小販攤主,各自呈上自己的拿手美食。公眾可根據傳單地圖發掘散置在老巴剎各處的藝術品。
請低頭看看老巴剎的地板,Liana Yang的文本裝置《我想你勝過千言萬語》(I Miss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Say),傳達國人疫情期間對小販美食的思念。它譯成四大官方語言,以PVC貼紙貼在地板上。隨著藝術品在現場變質風化,留下殘餘,令人思索持久關係的脆弱。
另一名策展人彭學源觀察一般人不會留意的小販中心清潔系統,其創作取材清潔工工作的拖把頭,加上「祝君早安」面巾,打造成一件外衣,他打算穿上它呈現一段表演。

攝影師Aaron Chan將工業區食閣的照片(上 圖)藏在打包盒裡(下圖)。
攝影師Aaron Chan的《藏起來》,用鏡頭關注工業區的食閣,白天是吃飯空間,晚上變身卡拉OK場所。他將明信片般的照片藏在打包盒裡,所以,你得打開來看。
這次群展是2022年度新加坡藝術周活動之一,從1月7日至28日上午11時至晚上9時,在老巴剎(18 Raffles Quay S048582)舉行。入場免費。點擊http://www.mackerel.life/hawker-hawker 了解更多。
記者:黃向京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