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種職業最緊缺 新加坡發布緊急招人令,全球範圍內尋人才

2023年04月03日   •   3萬次閱讀

緊缺職業

在互補專才評估框架下,人力部公布了緊缺職業列表中的27種職業。

當中包括新型食品生物科技師,物理治療師和碳交易員等。符合資格的就業准證申請者,將獲得最高20分的加分,這也讓企業在聘用這些人才時,有更明確的方向。

從今年9月開始申請或更新准證者須在互補專才評估框架的四個項目中,取得至少40分。這四個項目是:月薪是否夠高、學歷是否夠高、企業雇員是否來自多元化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是否聘用足夠的本地員工。

申請就業准證者除了要滿足最低薪金門檻,也要透過新評估框架獲得一定分數。外籍白領的學歷,雇用他們的企業團隊是否多元、有沒有聘用本地員工,都是當局的審批標準。

名為互補專才評估框架(Complementarity Assessment Framework,簡稱COMPASS)的新計分制,不是要收緊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制度,也不是要讓企業更難請人,目前的許多申請都能達到標準。

根據框架,符合當局標準的項目可以各獲得10分,超過預期可得20分,未達標則沒有分數。不同項目分數可以「互補」,也就是說,就算其中一項拿零分,只要分數能在其他項目補上,申請就不會被拒絕,不存在「一票否決」的情況。

另外,為了鼓勵企業引進本地緊缺的人才以及進行創新或邁向全球化,符合條件的申請者能加分。

聘用少於25名白領員工的小企業,則會在「員工多元化程度」及「支持聘用本地人」這兩個項目中自動各獲得10分。換言之,只要他們聘請的外籍員工,固定月薪在同齡本地白領的65至90百分位之間(得10分),並擁有相當於大學學位的學歷(得10分),就能滿足40分的准證申請資格。

人力部公布互補專才評估框架的加分細節,分別是技能加分以及經濟優先戰略加分。農業科技是緊缺職業列表上的職業類別之一,申請者可在技能加分下獲得額外最高20分。這家植物肉食品公司希望在新框架下,聘請兩三名人造肉食品科學家,進一步推動本地業務。

27個職業涵蓋六個行業,包括海事業、資訊科技業醫療保健和綠色經濟等。

這些職業必須對本地的經濟發展有著戰略性的優勢,能夠縮小技能差距,長遠下來也能培養更多本地人才。這項清單每三年會更新一次,接下來也會在必要時進行調整。

在經濟優先戰略加分的部分,僱主如果參與14個經濟優先戰略中的任何一個項目,或與全國職工總會攜手設立企業培訓委員會,可以另外獲得額外10分。

互補專才評估框架

互補專才評估框架將從9月起實施,評估項目共有四個,包括薪金、學歷,企業雇員是否來自多元化的國家和地區等。申請准證者必須累計至少40分,加分的部分則取決於緊缺職業列表上的職業等。

政府希望吸引能夠提升創新能力的公司駐紮本地,以鞏固我國與其他地區的國際聯繫,提升競爭力,並為國人製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人力部也強調,如果就業准證申請者在原本的四個評估項目無法得到足夠分數,需靠職業加分跨過40分的門檻,當局會對申請者的資格進行額外的審查,比如了解對方的資歷。這些人的工作也會同申請時的緊缺職業綁定,如果就業准證持有者調往新的崗位,准證資格就得重新評估。

僱主如果加入經濟機構的戰略經濟計劃,或與全國職工總會攜手設立企業培訓委員會,就可以獲得10分加分,加分連續三年有效。戰略經濟計劃的項目包括經濟發展局的公司研究獎勵計劃(Research Incentive Scheme for Companies),以及企業發展局的企業騰飛計劃(Scale-up SG)。

人力部也在網上公布「頂級學府」名單,其中包括列入QS世界百強的大學、享有盛譽的亞洲高校、本地自主大學,以及在具體領域獲得業界高度認可的院校。畢業自這些學府的就業准證申請者,在「學歷」項目下可以獲得最高的20分。

緊缺職業清單由人力部和貿工部聯手制定,過程參考了勞資政三方夥伴和行業機構的意見。清單每三年檢討一次,但當局每年也可能根據市場狀況調整清單上的職業。

人力部發言人指出,清單上的職業對經濟戰略有著重要意義,本地目前缺乏相關領域的人才,這些行業也承諾要培養本地人才填補技能缺口。

人力部也強調,如果申請者須靠職業加分跨過40分門檻,當局會對申請者進行額外的審查,比如了解對方的資歷。這些人也會同他們申請准證時的職業綁定,如果調往新崗位,准證資格就得重新評估。

「經濟優先戰略」加分連續三年有效,適用於獲加分企業的每一名雇員。有關項目包括經濟發展局的公司研究獎勵計劃,以及企業發展局的企業騰飛計劃。

另三項改革包括縮短所有就業准證審批時間至10個工作日;在公平考量框架下刊登招聘廣告天數從28天調回14天,而僱主聘請月薪至少2萬2500元的就業准證持有者時,豁免在公平考量框架下刊登招聘廣告;以及具備稀缺技能的科技專才且月薪至少1萬零500元者,可獲有效期長達五年的就業准證。

吸引人才

現在疫情趨緩,一些國家正在竭力爭取人才,新加坡必須清楚表明立場,不能讓投資者絲毫懷疑我國會不會保持開放。他說,人才是新加坡唯一的資源,在吸引人才方面得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

自獨立以來,本地成功地吸引了不少跨國企業的投資。即使在疫情期間,不少科技巨頭以及生物醫藥公司到此設廠或增加投資。企業的群集效應吸引外來頂尖人才,創造有利的條件。政治穩定、治安良好以及親商與宜居的環境,也為吸引外國人才的計劃增加吸引力。

另一方面,在控制冠病疫情方面,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正當許多國家仍然實施邊境管控以應對疫情之際,本地大致上已全面開放邊境。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升級,凸顯了新加坡作為交通、貿易、財富管理以及科技樞紐的地位。

有技能的專才希望尋找一個讓他們和家人感覺安全和受歡迎,及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企業則希望到有人才、政治和政策穩定的地方投資。新加坡必須把握這個機會,以夯實疫後新加坡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外來人才向來是敏感的政治課題,尤其是像新加坡這樣的一個城市國家。作為國際都會,新加坡必須對外開放,吸引外來資金與人才。但作為國家,新加坡有必要確保外來人才的湧入與價值觀,不會削弱國家的凝聚力。

就業准證持有人大多是專業人士,而新加坡的勞動人口中,有約60 %是屬於PMET (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與技師)。

據統計,在2020年的PMET的工作中,有22%屬於就業准證持有人。科技發展迅速,不少PMET的工作遭淘汰,那些不幸失去工作的國人,可能會遷怒外來人才。

「頂級專才准證」的薪金門檻,訂在月薪至少3萬元,這相當於目前最頂尖5%的就業准證持有人的月薪。此外,個人化就業准證(允許就業准證持有者離職後在新加坡繼續居留六個月尋找新工作)的薪金門檻,訂在月薪至少2萬2500元,這相當於目前最頂尖1 0%人才的月薪。換句話說,政府公布的新措施,對一般本土PMET的影響不大。

吸引外來人才,是要壯大本地的經濟規模和提升經濟結構,並為國人提供更優質的工作機會。它們有必要提防這些措施被濫用,並確保外來人才真正為本地貢獻,包括協助培養本地人才,提升本地人的技能水平。

這將有助於提高國人對外來人才的接受度。與此同時,國人必須加速提升技能與競爭力,以壯大本地的人才庫。新加坡要成為人才之都,本地人才不可缺席。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