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30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或中元節,新加坡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
新加坡的中元節習俗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代表性的習俗包括中元祭祖、放河燈、焚香燒紙、中元法會、中元晚宴、七月歌台、以及福物投標等。
放河燈

河燈,又名「荷花燈」,以紙板或木板為底座,用紙糊成宮殿形,底座上放一支蠟油,置彩色三角形紙旗,稱為「普渡旗」。在普渡旗或河燈上用毛筆寫上吉祥語,並署上自己的姓名,讓祖先或「好兄弟」知曉是誰供奉的。
放河燈的意義,一是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為活著的人祈福,寓意厄運將隨流水而逝;二是用河燈為不幸溺水身亡的「好兄弟」超度,早日投胎轉世。
燒街衣

新加坡華人七月就在自家門前、組屋樓下或店面走廊燒街衣,認為可以請觀音菩薩度化救助「好兄弟」。幾乎所有香燭紙紮鋪都有售專門的「街衣包」,裡面有觀音衣、金銀元寶、紙錢、七色衣和往生咒等。燒街衣的供品包括烤乳豬、豆腐、芽菜、龍眼、連殼花生、米酒、白米飯、米粒、糕點、瓜果(可作為香爐用)等。燒街衣時要先燒觀音衣,請觀音菩薩把守著關。所有供品及器皿物品,均不帶走,以免將「好兄弟」帶回家。

燒街衣的場景
為了便於清理紙灰,不影響公共衛生,新加坡政府在住宅區周邊和組屋樓下特地擺放深色的大型鐵桶狀焚燒爐。這些焚燒爐是專門用來焚燒紙錢及紙紮的祭品,同時祈求自己和家人順順利利地度過這個月。在祭拜時,老闆們還會向「好兄弟」求取數字買彩票,為公司謀福利。或許是「好兄弟」真的有靈,據說求取的數字中彩票的幾率很大。
中元普渡法會

中元普渡法會外景
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全島在不同地方搭起大棚舉辦中元普渡法會。這期間大街小巷到處瀰漫著中元節的熱烈氣氛,隨處可見各家各戶、商家店鋪、公司企業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點燭焚香,設壇酬神。

中元普渡法會內景
中元普度法會有「家普」、「街普」、「市普」、「廟普」、「行業普」等。其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普渡稱為「家普」;以街道或組屋小區為單位的普渡稱為「街普」;以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商場為主體的普渡稱為「市普」;寺廟舉辦的普渡稱為「廟普」;行業協會舉辦的普渡稱為「行業普」;由團體、社區、廟宇聯合舉辦的普渡稱為「聯普」。整個七月份,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普渡法會。
中元普渡法會不單是為「好兄弟」減輕罪孽,早日安息,更是普渡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將士。傳說罪孽深重的「好兄弟」不能投胎轉世,到處遊蕩。為了讓陰陽兩界的人鬼平安,便在中元節專門為「好兄弟」設醮普渡,安撫引導「好兄弟」早日脫離苦海,投胎轉世。
中元晚宴和福物競標

中元普度法會結束後,便開始中元晚宴。晚宴極為豐盛,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誰都可以坐在席上盡情享用,只是最中間的那一桌是留給「好兄弟」的,不能就坐入席。

福物
晚宴大約吃到一半的時候,便開始福物投標。這也是新加坡中元節的特色之一。用來投標的福物都是中元會會員和熱心人士捐贈或製作的,有神像、米桶、「烏金」 (一塊裝飾為金色的木炭)、彩票、發糕、酒、電風扇、電視機、微波爐、手提電腦、腳踏車、兒童玩具等等,花樣繁多。福物的包裝被賦予富貴招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等美好寓意,如發財爐、發財米桶、寶蓮燈、金彩大吉、特大發糕、金銀山等。福物的設計也隨著時代和潮流而改變。近年來,很多福物會裝上LED燈,讓福物看起來更加亮眼。
七月歌台

除了上述的普渡法會、福物投標外,中元節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是為「好兄弟」提供娛樂享受的歌台表演,稱為「七月歌台」,簡稱「歌台」。歌台或就在普渡法會的舞台,或在各組屋區鄰里中心、工業區或社區公園的草坪上臨時架起大帳篷,搭建歌台。歌台一側是為歡迎 「好兄弟」到來的供台。供台上有烤乳豬、烤雞、烤鴨、水果、罐頭、素食齋品等祭品,插著香燭和普渡旗。

穿著耀眼而華麗服裝的演員們將登台表演會演唱中英歌曲,他們也會用福建話、廣東話和潮州話獻唱。據說「好兄弟」也會到場欣賞上的表演,他們會坐在觀眾席的第一排座椅,可是這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無論是流行歌曲或是民間歌謠,都能讓人鬼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