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醫療服務體系垂直而又立體,具體的醫療服務機構有公立又有私立,其中提供緊急與專科醫療的機構里公立占比為80%,私立占比為20%。
公立機構層級主要分為類似於我國三級甲等醫院的大型醫學中心,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世界第8);第二個層級為全科綜合醫院,例如樟宜醫院、黃延芳綜合醫院、丘德拔醫院;第三個層級為社區醫院,例如歐南園社區醫院、裕廊社區醫院、盛港社區醫院;第四個層級為專科醫院,例如竹腳婦專科醫院、國立癌症中心;第五個層級為社區衛生站,相當於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當然新加坡也有非常龐大的私立醫療體系,比如萊佛士醫院、百匯醫療集團、斐瑞醫院、康生醫療中心、諾維娜醫療中心、太平洋醫療中心、亞洲美安醫療集團等等。
私立醫療集團服務誰
新加坡私立醫療服務的主要是根據市場需求衍生而來,因為人們需要更方便快捷、安全的醫療服務,所以私立醫療機構在新加坡醫療服務市場占有一定的比例。私立醫院的門診、住院及手術安排都更溫馨快速,住院環境也更宜人。新加坡本地的人群對私立醫療機構的服務支出分為商業保險及自付費,而更多的馬來西亞、印尼、歐美的人群來到新加坡享受醫療服務就以自付費為主。

新加坡是著名醫療旅遊目的地 來到新加坡的國際病人在以往主要是印尼及馬來西亞、但近幾年,俄羅斯、孟加拉、中東、越南、中國大陸,緬甸,東帝汶,柬埔寨的醫療旅客人數都有上升的趨勢,預計有來自於世界上180多個國家的病人前往新加坡就醫。
我國的海南島也開始模仿新加坡,減低關稅讓最新的藥物在新加坡變的更便宜,放開准入讓臨床運用的速度也更快,避免繁文縟節。這裡特別需要指出新加坡的醫務人員均可以使用英文作為母語交流,這也是歐美患者在性價比之外選擇新加坡作為醫療旅遊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爭相而至
新加坡的醫學培訓完全與國際接軌,長期以來新加坡都是ATLS(國際創傷生命支持)、AMLS(高級內科生命支持)、ACLS-EP(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豐富經驗醫務人員)等課程的亞洲培訓中心,且基本都是英文授課。

新加坡的醫學教育
新加坡私立醫院的翹楚之一:亞歷山大醫院
1938年成立的亞歷山大醫院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前身是一家軍隊醫院,所以新加坡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就開展與此,建院相當一段時間全新加坡最強的糖尿病專家團隊就職於該院,成立了新加坡最早的糖尿病醫學中心。
在1975-1980年的輝煌時代,該院住院患者年均增長72%,專科門診年均增長30%,各項數據匯總為:住院患者達到每年34814人次、專科門診達到了10萬人次、急診患者達到了7萬人次。

歷史悠久
1985-2000年醫院跌至谷底、該階段醫院專家流失、主要靠政府的補貼撥款維持,市場競爭力持續下降,在新加坡國內住院患者市場占有率從8%持續跌至1999年的5%,醫院員工收入下降積極性繼續走低,服務堪憂,在新加坡民眾心中其醫院形象從五星跌至一星,只能為低收入人群、年老人士和外國勞工提供醫療服務,在相關諮詢公司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曾經在該院就診的患者有30%選擇不會向他人提供該服務。

亞歷山大醫院
亞歷山大醫院開始重新審視自己,2000年10月1日醫院完成公司化重組,成為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的一員,重新確定了醫院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在集中所有的現有資源之後,考慮到新加坡居民結構老齡化需要更多老年護理,而大多數現有大型醫療機構並不提供此方面專業服務,提出打造轉為老年患者提供專屬服務的創新概念,通過免費體檢吸引患者打通後期治療服務的通路,為醫院絕處逢生邁出堅定第一步。
重新開始 亞歷山大醫院開始向豐田汽車學習管理,2004年醫院高層訪問日本豐田集團中心,引入TPS流程(0庫存流程管理),消除了浪費提倡了效率優先理念。
在醫院理念開始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中,發現那些員工需要再教育,改變觀念就持續無間斷提供培訓,在無法改變觀念的結論得出後,開始轉崗調派,醫院的精兵簡政與意識提升迅速展開。
醫院在其他醫院很難做到的細節上下了功夫,通過超越一般工作職責的優質服務讓病人驚喜,達到「驚喜服務」目標,即「和病人時時保持和諧關係行動迅速解決問題,在20分鐘內核實問題並且解決盡己所能,不讓病人流失」。在這個計劃中,一些病房為患者備有食品櫃,內有速食麵、即溶咖啡、拖鞋、牙刷等個人用品,以備不時之需。員工自發提出建議改善醫療服務,很多建議後來落實成為制度。
服務模式 經過一番磨礪,亞歷山大醫院重新走上正規,重視醫療成本以及改善患者體驗,內部流程梳理及管理體系重塑的過程是不是非常值得國內醫院借鑑。
院感創新
亞太健康產業聯盟總部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