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一年半前來襲後,新加坡快車行業一步步進入嚴冬。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快車公司估計虧損了超過100萬元,更有公會代表預測多達四成的公司恐將永遠走入歷史。
全球抗疫已經有一年半了,各行各業都深受影響,由於新馬兩地的人民無法在兩國間自由通關,新加坡快車行業因此陷入漫長的嚴冬。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行難以轉型,因此無法抵消行業所受到的衝擊。

抗疫一年半左右,快車行業進入嚴冬,多家公司受到嚴重的打擊。(檔案照)
草原快車創辦人陳文發受訪時解釋,這一行賴以為生的工具就是長途巴士,「這樣的巴士主要功能就是走長途路線,難有其他的用途。」
星運旅遊執行董事葉礎輝受訪時則說,一輛長途巴士的採購價介於20萬至40萬元,「由於長途巴士的售價昂貴,很多公司在採購巴士時都得跟銀行貸款。」
身為旅遊快車公會財政的葉礎輝指出,公會底下有40家快車公司,各家公司的車隊規模介於10輛到200輛巴士。
新加坡快車與旅遊巴士協會(EEBA)終站服務和市場通訊小組組長葉礎升受訪時說,多家公司是跟銀行貸款才能採購那麼多輛的巴士。疫情關係,多家銀行不要求公司支付本金,「但單單只是支付利息,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
葉礎升估計,一般快車公司每個月得支付2萬元的利息,以及4萬元左右的運營費用,「每個月虧6萬,一年半下來,早就虧損超過100萬元了。」
他感嘆說,快車業如果到了年底還無法投入運作的話,「恐怕有四成公司得關門。」
記者:余忠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