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被譽為國之根本,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4300年前倉頡所發明的「字」在古文中稱之為「書」、「書契」,到了漢代才有了「漢字」一詞。現代漢字的字體是經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漢魏隸書體-楷體-宋體演變而來的,傳說倉頡造字鬼神哭,漢字對中國和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了偉大的作用。

我們如今使用的簡體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4-6世紀)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際形勢趨於緩和,解放戰爭剛剛結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恢復與重建,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好不容易迎來了相對和平的時期,文化建設是重中之重。
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均在農村,一半以上的人民均是文盲,在這基礎上想要發展文化,「掃盲」是必不可少的。

1950年前後,由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簡化文字,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儘早儘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以此為根本,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與此同此,很多使用漢字的國家也在簡化漢字,例如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主要由亞洲、歐洲等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一個人至少會說、會讀、會寫英語、馬來語、中國官話和泰米爾語之一。新加坡總人口約561萬,其中約80%為新加坡華人。為了照顧新加坡華人學習華文,從而採用簡體華文和漢語拼音。

在1969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了《簡體字總表》,收錄簡體字2248個,包括中國公布的所有簡體字,同時國家法令規定標準漢字採用中國國家標準。
和新加坡截然相反的是台灣,台灣一直延續使用繁體字的傳統,這主要是因為政治的因素。在大陸地區大力推行簡體字的時候,台灣及香港正處於國民黨的控制,因黨派之爭,國民黨則一直不允許台灣及香港使用簡體字,久而久之,繁體字便成為台灣及香港地區的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加之台灣地區人口基數少,簡化字帶來的好處遠遠不及推廣簡化字本身的成本高,沒有必要推行簡化字。

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繁體是相對簡體而言,以前的字不叫繁字體而叫正體字。大陸內部依舊有喜愛繁體字的人,海外華裔也有使用簡體字的,文字根本上還是溝通的工具,並沒有孰優孰劣,我們需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其餘亦不需要太過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