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讓男人剪去辮子,女人鬆開纏腳布,催促了現代中國的誕生。晚晴園這棟百年老宅,不僅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還是早期新加坡華人直接參與辛亥革命的最有力佐證。它是擁護孫中山的革命志士秘密組織的東南亞首個同盟會。推翻滿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有多場起義就是在這個秘密基地策劃的。
今天,這棟注入熱帶元素的維多利亞風格別墅,成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新的起點再創輝煌。

晚晴園原名「明珍廬」,根據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記錄,明珍廬的建築藍圖是由政治立場偏向「保皇派」的粵商梅泉寶(1873-1926)於1900年呈交給市政廳,申請興建的。
1905年,本地橡膠業富商張永福和弟弟張華丹買下明珍廬,取名晚晴園。同一年,孫中山南來宣揚革命,張永福把晚晴園讓出來給孫中山使用。晚晴園從此成為同盟會在南洋的革命基地。
孫中山在這裡成立同盟會的新加坡分會,起草同盟會章程,並在這裡策劃了黃岡起義(1907年5月)、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以及河口起義(1908年4月)。晚晴園可以說是孫中山推翻滿清皇朝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歷史迂迴曲折,主張保皇的梅泉寶當年在興建明珍廬時大概沒有想到,別墅最後會成為孫中山策划起義的革命基地,還是同盟會成立時的秘密據點。直到1909年5月上旬,同盟會南洋支部才遷往檳城。

1910年8月,張永福因為長期從事革命工作,無暇照顧自己的商務,生意失敗後,他以5300元把晚晴園賣掉。
這棟歷盡滄桑的老房子之後易手12次,曾經被移交給南京國民政府管理,也曾在日軍占領新加坡時,被日軍占用為通訊部隊的駐地。
日軍投降隔年,晚晴園成為中國國民黨新加坡支部辦事處。1951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取消它的合法地位,國民黨新加坡支部停止活動,晚晴園移交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管理,2009年才交由國家文物局接手管理。

「明珍」是美人還是名駒?
晚晴園的原名「明珍廬」也曾經引發一段有趣的爭議:「明珍」究竟是「富家公子」身邊的美嬌娘,還是愛馬主人豢養的名駒?
有趣的論戰,至今尚無定論。
「明珍」是美人之說,源自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領導人陳楚楠。1940年,他在晚晴園重新開幕時發表的《晚晴園與中國革命史略》中說,晚晴園有段艷史,它原來是一位富家公子的藏嬌金屋,明珍就是那個美人的名字。
可是,也有歷史愛好者認為,明珍是梅泉寶的愛駒而非美人。根據1907年5月報章上刊登的一則賽馬廣告,梅泉寶當時有一匹馬參賽,馬兒的名字就叫Bin Chan(明珍)。
不過,曾擔任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的國家文物局文物機構副司長潘宣輝認為,明珍廬建好時,梅泉寶還不到30歲,符合陳楚楠所說的「富家公子」形象,因此,梅泉寶即使有一匹叫「明珍」的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明珍」這個「美人」存在的可能性。

紅顏陳粹芬 晚晴園留下蹤跡
根據記載,孫中山曾經八次到新加坡,其中三次就住在晚晴園。
在孫中山八次南來新加坡時,他的紅顏知己兼革命夥伴陳粹芬也曾數次隨他在晚晴園留下足跡。
陳粹芬原籍福建廈門,在香港出世,18歲時在香港與孫中山相遇,之後就隨孫中山流亡海外,曾經伴隨孫中山到過日本、香港、馬來亞和新加坡,協助孫中山安排日常作息,也負責傳遞消息、運軍火、為革命籌款等危險的工作。
陳粹芬的哥哥陳和則擔任孫中山的私人保鏢。
辛亥革命之後,陳粹芬功成身退,在北馬的檳城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晚晴園遊覽信息
地址:12 Tai Gin Road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10:00-17:00(最後入場時間16:30),星期一休館
票價:4新幣,兒童(6至12歲)、老人(60歲以上)、學生(需出示證件)2新幣
內容來源: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