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958印象古早系列中,我們聆聽了一位令人敬佩的故事,那就是楊善才先生的傳奇經歷。這位現年85歲的楊善才,自1954年加入世界書局成為一名15歲的學徒以來,一直熱愛書籍,與書為伴的故事已經延續了整整70年。

(圖:來源於網絡)
楊善才的人生起點並不容易,由於家境貧困,他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就不得不輟學。為了幫補家用,他在10歲時開始工作,從麵包店打雜到侍應生,再到在建築工地從事辛苦的工作,比如「打磚」和「洗沙」。後來,他的父親為武吉知馬的一家英軍工廠提供餐食,楊善才也在那裡工作,負責各種瑣碎的任務,包括劈柴生火、洗碗洗菜和沖咖啡等,每天從早上4點開始忙碌,一直到下午2-3點左右,每個月的收入僅為78元。

(圖:來源於網絡)
然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楊善才的父親請求朋友介紹他到世界書局工作,月薪只有30元。儘管他在英軍工廠的工資相對較高,但由於對書籍的深厚熱愛,他毅然決定踏上了書店職業之路。
楊善才提到:「海南人很喜歡在書店裡工作,海南人注重教育,當年在世界書局工作的海南人很多。」
當時的世界書局位於大坡大馬路,由於靠近馬路,灰塵常常困擾書店。作為學徒,楊善才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不離手地掃灰塵,他每天都要將書籍上的灰塵仔細掃凈。他回憶道:「從第一天開始,我掃書的時候,就每一天記十個字,一年就可以認識很多字了。」儘管童年時失學,但他充分利用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遇到不懂的字,除了向他人請教,還會自己查字典,刻苦學習。
因為童年時的失學經歷,楊善才對教科書情有獨鍾。在成為世界書局的正式員工之前,他在那裡當了三個月的學徒,工資漲到35元。世界書局當年包括門市部、批發部、郵購部、財政等多個部門,負責到學校賣書、處理關稅和寄送郵包等工作。世界書局也出版教科書,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批發到馬來西亞、汶萊、印尼、泰國等地。儘管新加坡的印刷技術當時不夠先進,書籍都是在香港印刷的。

(圖:來源於網絡)
經過在世界書局工作了25年後,楊善才決定自己創辦了「新華文化私人有限公司」,並在百勝樓的二樓開設了一家書店,至今已經經營了42年。目前,他的書店裡收藏著大約5萬本華文書,其中許多已經絕版。
楊善才的故事鼓舞著我們,他克服了童年的困境,通過勤奮學習和堅定決心,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精彩的閱讀之路,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故事是對教育和自我提升的堅定信仰的典範,激勵著人們追求知識與智慧,不斷前進。在楊善才眼中,書本是他的第二生命,也是他堅守的一生信仰。
這個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只要有熱愛和毅力,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書籍是啟迪智慧、塑造未來的重要工具。楊善才的故事將繼續激勵著我們珍惜知識,不斷學習,追求更高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