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新加坡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的活力在全球排名第十,在亞洲排名第六。其中,新加坡去年的人工智慧人才招聘率居世界首位,人才密度居世界第二位。史丹福大學人類中心人工智慧研究所HAI於周四(11月21日)發布了其全球人工智慧活力工具的結果。人類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是由史丹福大學第一位紅杉教授、「人工智慧教母」李飛飛領導的一個團隊。
研究發現,新加坡在幾個指標上得分很高。除了招聘率和人才密度,新加坡在機器學習模式方面也躋身前十。「新加坡人工智慧人才的顯著增加,加上對開發高質量模型的強烈關注,使新加坡成為負責任和包容性人工智慧的領導者,」人工智慧中心研究員Nestor Maslej說。
全球人工智慧活力工具從8個維度和42個指標衡量了36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工智慧活力。這八個維度包括研發、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經濟、教育、多樣性、政策和治理、公眾輿論和基礎設施。在主要排名中,研發和經濟方面的權重最大。這42個指標包括人工智慧期刊出版、私人投資、通過的立法、基礎模型的數據和網際網路速度。

去年,美國位居全球榜首,其次是中國。美國在排名中遙遙領先,特別是在研發和經濟方面。美國在開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模型、吸引私人投資和發表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研究方面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在研發、經濟和基礎設施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實力。該研究指出,中國專注於發展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技術,增加研發資金,使中國成為人工智慧強國。排名前十的其他國家是英國(第三)、印度(第四)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五)。
新加坡在2019年首次進入前十名。它在前兩年排名第六,2021年降至第十,2022年回升至第七,去年再次排名第十。在回答《聯合早報》的提問時,Masre表示:「排名的逐年變化可能反映了全球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競爭加劇,而不是新加坡表現的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三名之後,積分差距越來越小。例如,排名第一的美國和排名第二的中國之間有30分的差距。排名第五的阿聯和排名第十的新加坡之間的差距只有5分。」
Masley指出,新加坡在許多指標上繼續跑贏大盤。包括人工智慧相關研究的發表、人工智慧技術的滲透率、招聘率和人才密度。Masley表示,新加坡排名的變化也可能反映出法國、韓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其他國家的表現有了顯著改善。他還表示,從絕對值來看,新加坡要超越那些在人工智慧研發或投資方面排名靠前的大國,存在一定的挑戰。
未來新增AI崗位 七成為新加坡人和永久公民

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增加1萬個人工智慧工作崗位,其中7個將成為新加坡人和永久公民,近一半將是信息和數位技術課程的畢業生,另一半將是職業生涯中期的轉換者。預算委員會周一向國會提交了第四份報告,並於周二向媒體發布。該委員會由七名人民行動黨議員和一名工人黨議員組成。審查將側重於國家人工智慧戰略2.0和Age Well SG的實施,以及法定機構的融資。
去年12月,政府宣布計劃在國家人工智慧戰略2.0下大幅增加當地人工智慧從業者的數量。議會預算委員會在其報告中進一步透露了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的比例,以及畢業生和職業生涯中期轉換者在創造的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委員會指出,迄今為止,相關的職業中期計劃已培訓了190名員工進入新職位,這還不包括公司自己的招聘和培訓計劃。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