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生活一向以快著稱,電動手扶梯速度比他國快,走路速度也亦然。
眼看身邊的父母因為各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即使心疼也努力將孩子小小的腦袋塞滿超出他們知識儲備的內容。上了小學,更是接二連三的家教、補習班,每天休息娛樂的時間少之又少。
當經歷了求學時期步入社會之時,面臨的不再僅是課業和同儕之間的壓力,更是身為一名職員、父母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生活方面,雖然政府給予了經濟補貼,但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生活,許多父母仍會選擇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而如果你注意觀察生活周圍,許多老年人即使行動緩慢甚至是不便,也依舊堅持著工作。筆者曾經詢問過一名在學校做清潔工的老爺爺為什麼已白髮蒼蒼還依舊要工作?他告訴我,兒女拋棄了他,如果不工作就沒辦法生活了。
或許真正擁有幸福的是那些處在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群,而大部分普通和低下階層的人們並不含蓋在這些計算幸福指數的標準中。客觀的調查分析有時候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聲音,但不可否認新加坡在人民平均健康水平和生活安全方面都非常出色,只是生活步伐快了一些。
因此在看到幸福指數報告時候,我不斷反思這嚴肅的問題,我究竟過得幸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