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說方言的家庭直接改為說英語,而不是華語
因為實行英語為第一語言的政策,華人的中文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普通的華語交流不成問題,但華人普遍的中文能力遠不如馬來西亞,更不及大中華地區。

▲2017年講華語運動出洋相,讀寫成「瀆」,當場居然沒人發現錯誤,可見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退步
在英語、華語的雙重「威脅」下,新加坡的漢語方言更是逐漸式微,尤其是新加坡的華裔90後,華語能力不行,方言又不會說,而最終索性把英語當成母語的現象比比皆是。
建國50多年來,憑藉著華人的勤奮與智慧,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華人社會之一。新加坡的成功固然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政府的語言政策也在幕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把香港甩得很遠
當然,新加坡政府並非沒有後顧之憂,一方面,新加坡意識到英語帶來的巨大效益,英語為國家通用語的地位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富裕起來,加上中國經濟在21世紀步入快車道,越來越多華人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重尋中華文化之根,不願國家全盤西化。
近年來,新加坡試圖調整和扭轉這狀況,想搭上中國經濟騰飛順風車的新加坡政府不惜拿出巨資聘請中國老師,本地興起了中國文化通識課、中文課。
此外,政府對漢語方言的態度也有所改變,逐步放開對於漢語方言的限制,福建話、粵語、客家話方言節目重新回到電視頻道,越來越多華人願意學習祖先的語言。

▲新加坡一個社區中心內的閩南語學生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看,新加坡無疑是成功的,但礙於國土有限,地緣文化環境不友好,國際關係的變化莫測,新加坡的文化政策也時常在東西方中搖擺。
但國父李光耀曾告誡新加坡國民,華人不屬於西方文明,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就會在兩種文化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