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待見的定期壽險
有人正在推銷這樣一款保險—— 「每年交保費,生病不賠,受傷不賠,住院不賠,只有死了才賠;如果在指定的時間內沒死,之前所交的保費一分都退不回來。」 聽罷,李阿姨轉頭就走:「走開走開!咒我死嗎?我還想多活兩年呢!真晦氣!」 一對年輕夫妻走過來,聽完介紹,丈夫笑著對妻子說:「我覺得挺好,死了可以給你留一大筆生活費。」妻子說:「呸呸呸,別胡說!我就要你健健康康的!」
上面這款保險,就叫做「定期壽險」。
定期壽險每年繳費很少,卻能撬動很大的身故槓桿,讓被保險人在不幸英年早逝時,可以給家人和孩子留一大筆錢,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不死之身」,我們對家庭來說也絕非「一文不值」,因此定期壽險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由於定期壽險「不能返本」,而且它要與被保險人在明面上「談生死」,因此定期壽險也是目前最不受中國人待見的一種保險。

然而,定期壽險並非在世界各地都那麼冷冷清清。 定期壽險保單數占市場總保單數的比例,在美國是40%左右,在日本是15%左右,在新加坡的IFA(獨立代理人)銷售渠道是20%左右。
但是在總保費收入已經排到全球第二名的中國,定期壽險保單數的占比卻可能連千分之一都不到。
定期壽險明明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壽保險,是最純粹、最有效的死亡風險轉移工具,是最能夠展現一個頂樑柱家庭責任感的保單,也是最能夠體現一個人「身價」的保單。真正打開國內定壽市場的契機來自於網際網路市場,由於低價、高保障的模式,同時又有許多業內同仁的不斷科普,定壽逐漸由幕後走向了前台。
但是不可否認,中國的保險市場的具體推動者—「業務員」,90%以上對於定期壽險的積極度都較低,主要是基於一方面是佣金確實低,另一方面就是保險公司「壓根就沒教過」。
但保險的需求性和導向性,驗證了在未來的二十年的光景,定期壽險定將掀開中國保險市場的新一波潮流,今天就由經紀人Jack給大家從產品角度進行切入。
三地定期壽險產品性價比
為什麼一上來就以新加坡的視角來談論定期壽險,簡單直接---便宜!
這個便宜可以用白菜價來形容,而且還是質高價廉型的代表。

說幾點這個比較表的細節補充:
中國內地的幾個產品100萬美金的保額,其實無法實現。因為目前最高的免體檢、直接投保的華貴人壽也僅能支持350萬人民幣的保額上限。更不用說中信保誠PRU的產品還需要進行健康狀況的檢測。中國目前主要的定期壽險還是主要基於網際網路平台的銷售方式,如有興趣,可以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進行查閱;
中國香港的幾個重量級嘉賓其實並未出現在這個榜單,主要是由於香港的主要保費來源還是儲蓄險、危疾險(重疾險),定期壽險由於保費較低,風險較高,明顯處於大蛋糕背後的小蛋糕,所以主流就是以大都會MetLife和全美人壽為代表的產品。而這個領域,中國內地的客群接觸相對較少;
新加坡的優勢的確就非常突出了,重量級嘉賓悉數到場,友邦AIA、保誠、安盛AXA、英傑華AVIVA,而且保費的性價比優勢異常明顯!
其實這就是我作為一位經紀人,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點。一個市場的熱度、喜好,其實還是在整個行業的掌舵人手中。 就如同房地產商,幾個巨頭喜歡造二室、三室的房子,那麼就會導致整個區域的房地產商都會效仿開發類似的房子。而另外的區域,可能房地產的主要開發房型為複式、別墅,那麼同樣整個風格也會發生變化。
作為保險行業,新加坡的優秀代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定期壽險】,一來說明了整個市場的熱度在此;二來也說明這個險種已經有了足夠的市場競爭,更容易讓消費者在成熟、競爭的環境下挑選到更適合的產品。
新加坡保險公司眾多,客戶也可以貨比三家。在新加坡有本地的保險公司:比如NUTC income 、Great Eastern、Singapore Life ,有外資的保險公司:AIA、AXA、 PRU、 AVIVA、 MANU更有我們熟悉的CHINA LIFE 、CHINA TAIPING,每家的核保政策、投保政策都不完全一樣,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做選擇。

至於除了性價比外,整體的保障性細節如何,上一講中的開篇有詳細的介紹:新加坡定壽-初章。 同樣,新加坡定期壽險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性:
新幣、美金、英鎊、歐元、澳元幣種的定期壽險保單都有
免體檢保額上限-150萬新幣(約100萬美金)到200萬新幣(約140萬美金)左右
免收入證明保額上限-200萬新幣(約140萬美金)到300萬新幣(約200萬美金)
保額最高可以買到年收入的30倍
可以做預核保
投保折扣大。有些公司給出的投保優惠是每年都有保費的折扣(注意:這裡的折扣是「每年所有保費」的折扣,並非是首年保費折扣或續繳保費折扣)
想必說到這裡,已經會有很多感興趣的朋友想進一步了解:如何繳費、如何理賠、如何購買,對於中國身份居民投保有何限制等等,這些我們會在第三篇繼續詳細分析,敬請期待。

到底我是不是需要購買定壽的人群
本篇的最後,跟大家探討下,究竟怎樣的情況適合配置定壽產品。
0-20歲要不要買人壽?
答案是否定的,在嬰幼兒、讀書階段,由於對家庭、社會的貢獻力度相對較弱,所承擔的責任義務還並沒有完全展現。不太需要著重給小朋友考慮這一類的產品。反而是此類人群的父母恰恰是重點購買人群。
20-50歲要不要買人壽?
重點考慮購買人群。 因為這個階段屬於事業上升期,很多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並且各種房貸車貸都集中於一身。尤其是若要考慮新加坡保險,普遍是具有一定高知水平的中產階層以上。不乏有很多是來一二線城市打拚的新一代。身上背負著幾百萬的房貸、車貸很普遍。而作為這樣的家庭,是最應值得配置的人群! 因為看似美好的家庭,對重大風險抵禦能力弱不禁風。非常需要商業保險槓桿的加持保護。
50歲以上要不要買人壽?
謹慎考慮,更應該考慮傳承類的終身壽險。 因為這是階段已經步入老年,所有貸款已經慢慢減少,子女長大,又不需要太大的花銷,對定壽的需求已經明顯降低。並且對於原本高槓桿比的定期壽險,由於高齡帶來的費率已遠不如年輕人。建議考慮傳承意義並且可變換被保險人的儲蓄險,這樣可以滿足既有保障的同時,又可以進行延續。

人生階段所對應的人壽保險的需求 保險雖然是一紙契約,但它就與我們的家人一樣都是陪伴我們到終身,能有幸購買到性價比足的保險,相信已經值回一張來回的飛機票了,不是嗎? 如此努力的你,值得擁有一份30年期,100萬美金的定期壽險,為了自己,更為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