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拜登的上任意味著他很有可能復活早前簽訂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前特朗普退出的WHO和巴黎公約可能也會一一加回。
這對新加坡甚至整個世界來講,無疑是利大於弊的。

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前副館長霍爾表示,特朗普和拜登都清楚知道美新關係的重要性,因此,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新加坡都將繼續是美國的重要夥伴。
不過霍爾認為,如果拜登當選,肯定會更加關注氣候變化問題,這將影響能源政策。而新加坡是推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國家之一,他相信美新在這方面將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但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反全球化戰略和美國優先政策之下,新加坡近兩年已經和中國走得越來越近。政治,特別是地緣政治,其實是簡單又殘酷的,
因為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是新加坡不能忽視和放棄的。
加上通過今年疫情這場大考驗,新加坡更看出了中國社會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非常強。這讓新加坡明白中國可能比美國更「靠得住」,政策更具有持續性。

因此,11月17日,李顯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過去「相當動盪的四年後」,拜登應尋求與中國發展「總體上建設性的關係」。
兩國間的新框架應讓雙方在貿易、安全、氣候變化、朝鮮半島無核化等議題中「發展共同利益的領域」,「在有分歧的領域保持克制」。
「我們都想和美國合作,我們也都想和世界上其他有活力的經濟體合作,我們希望在本區域中合作。」

但是李顯龍也旗幟鮮明地強調了中國對於新加坡的重要性:沒有多少國家希望加入把中國排除在外的聯盟。
李顯龍也認為,特朗普政府給美國帶來的影響是長遠的,美國想要回到曾經自由、開放的立場需要時間,短期內較難扭轉局面。

拜登上台後一定會對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政策進行諸多改變和修正。但是在中美問題上,可能是雙方最大的共識。拜登可能會改變鬥爭方式,但不會改變鬥爭目標。
中美正面博弈的大幕已經拉開。
正如美方報告所說,這場博弈將持續數代人,將決定兩國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新加坡牽涉其中,肯定也是不能獨善其身的,持久的博弈、協商和妥協一定是不可避免。
資料來源:
1. 證券時報:和特朗普有什麼不同?拜登對華政策展望,如何應對?
2. CNA:Commentary: A US led by Joe Biden will focus on Asia and China
3. 早報:拜登重塑外交同盟的兩大誤區
4. 早報:再重返亞洲:美國東亞政策的變與不變
5. 知乎:如果拜登當選,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