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製圖)
作者 徐子瓊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有望,離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國家文物局前天(11月17日)發文告宣布,由12人組成的國際評估團,前天已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薦我國小販文化申遺。
評估團的推薦將作為UNESCO作出最後決定的參考,最終結果將在12月14日至19日的第15次跨政府委員會上公布。
李顯龍總理是在2018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首次宣布為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申遺。去年3月27日,我國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呈申遺文件,申請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總理也在個人面簿上興奮地分享了這個消息。

小販文化早已成為新加坡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一些國際知名的新加坡連鎖餐飲品牌,其實都曾經是大排檔,是從小販中心和咖啡店起家的。
莆田 PUTIEN

位於烏節路愛雍的莆田分店。(莆田官網)
今年剛慶祝創辦20周年的莆田餐館,是新加坡首批米其林一星餐廳。
莆田的創始人方誌忠來自中國福建省興化莆田,與兄弟在新加坡闖蕩初期,投資經營電子廠,後來發現新加坡其實有很多莆田人,但賣莆田菜的餐館卻相對很少,於是將工廠交給兄弟打理,開始動起腦筋賣興化菜。
2000年,他在吉真那路開設第一家莆田(興化)餐館。那時的他還是一名餐飲界的「門外漢」,對各種東西都不熟悉。那時的莆田也只是一間在咖啡店內運營的小餐廳,只擁有7名員工。

吉真那路上的第一家莆田(興化)餐館。(網際網路)
方誌忠說,興化菜的特點是口味清淡、價錢大眾化。尤其是炒麵線、興化炒米粉、滷麵每碗四元,許多老鄉都吃得起,這也是為何能吸引興化老鄉的原因。
由於反應不錯,方誌忠又先後在芽籠、淡濱尼開了兩家分店,並堅持使用地道的莆田食材。當時運輸行業遠沒有目前發達,因此方誌忠經常托朋友回中國探親時,幫忙捎帶一些莆田當地的食材回新加坡。
莆田在經營了三年口碑做起來後,生意才慢慢好轉,轉虧為盈。

莆田創始人,方誌忠。(網際網路)
隨著業務增長,莆田的第二家門店於2016年在怡豐城(Vivocity)開業。同年也被評選為新加坡50強餐廳之一。同一年,莆田位於吉真那路的第一家門店獲得米其林一星,成就了後來的莆田。
至今,莆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共有63家門店。 儘管現在莆田壯大了,但方誌忠對於食材的堅持卻一直沒變。
「堅持好食材,原味莆田菜」依舊是不變的經營理念。
紅螞蟻想,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堅持,才能讓莆田備受食客青睞吧。
亞坤咖椰烤麵包 Ya Kun Kaya Toast

亞坤咖椰烤麵包門店。(海峽時報)
亞坤是新加坡本土南洋風情連鎖咖啡店,由中國南來打拚的黎亞坤於1944年創立。
最初只是直落亞逸街的一個小咖啡攤,自創建以來就憑藉著香濃四溢的傳統咖啡和鬆脆美味的麵包深受客戶追捧。
今天,只要一想到正宗海南咖啡和咖椰麵包,新加坡人最熟悉的招牌之一,肯定就是「亞坤」。

亞坤的經典套餐。(海峽時報)
在直落亞逸街經營了超過15年後,亞坤將生意轉移到老巴剎熟食中心內,1984年重回直落亞逸,1998年將總店搬遷至目前位於遠東廣場的門店。
1999年,亞坤的小兒子接手生意後迅速擴張,並於2000年開始經營特許經營業務,2012年還獲得最佳特許經營人獎。
目前,新加坡全島共有71家亞坤分店,幾乎每間購物中心都掛上了「亞坤」的招牌。它還在海外11個國家拓展了業務。
Astons

Astons。(網際網路)
在新加坡,Astons已經成了平價美味物超所值的西餐的代名詞。
要知道,平均只賣$16.90的牛排店,在新加坡可是不常見呀。
創辦人孫文標在2005年,投入3萬5000新元在加東咖啡店開了第一個Astons西餐攤,最初想法就是「牛扒最低的要求是要有厚度」,把高質量的西餐以大家付得起的價格賣出去。結果這種「好吃好康」的經營哲學大受歡迎,6個月內就回本。
後來又用了短短五年,發展成擁有300多名員工的20家分店,成了新加坡數一數二的牛排達人。

Aston的牛排外加兩樣小菜,價格十分優惠。(網際網路)
Astons後來將餐飲業務擴大到炸雞、日本餐、火鍋和中餐,進一步把餐飲業務多元化推向高峰。
如今Astons旗下已有四大類別11個性格鮮明的餐飲品牌,全島有23家餐廳,受成年人歡迎的同時也深受學生黨的喜愛。在海外市場,Astons也開設了35家門店。
每當人們問及Astons成功的秘訣時,創辦人孫文標總會說: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提供高質量、物超所值的食物,以及能夠讓你感覺就像是與朋友在一起那麼舒適的服務,這種體驗能讓你畢生難忘。」
Collin’s

Collin's 餐廳(網際網路)
和Astons一樣,Collin’s也是一個比較親民的西餐品牌。
與今日有規模的連鎖西餐廳成功形象相比,2011年的Collin’s其實只是芽籠FoodLoft咖啡店裡的一個西餐小販攤。不過因為經營得當,最初投入的7萬新元還不到一年就回本。
把「西餐館」開進小販中心,是公司創辦人何清元出於成本考慮的折衷之舉。為大眾提供物美價廉的西餐選擇,卻是他創辦Collin’s的初心,招牌用的就是他的英文名 Collin。
「新加坡人對西餐不陌生,但在咖啡店或熟食中心的西餐攤位,菜色離不開雞排之類。而且,在既定印象中,西餐價格比較貴。我希望提供價格大眾化,食材鮮味道好的西餐。」
何清元認為,新加坡的西餐從早期海南籍廚師烹制西餐的現象,到現代的國際化口味,一直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打造Collin's,就是打造出新加坡式的西餐。

Collin’s 創始人何清元。(聯合早報)
目前Collin's在全島共有27個餐館和攤位,包括開設在商場內的10間餐館,以及位於不同咖啡店內的Common Grill by Collin's小販攤位。
近期,Collin's還在星耀樟宜內開設了獲清真認證的Elfuego by Collin's。
集團旗下其他餐飲品牌還有主打素食的Daily Green、售賣港式燒臘的烤滋味等。2018年,Collin's進軍海外市場,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開餐館。
沈希老火湯 Shen Xi Lao Huo Tang

牛車水大廈小販中心二樓的沈希老火湯每天都是門庭若市,顧客大排長龍。(網際網路)
「沈希老火湯」於2009年在牛車水大廈小販中心二樓開業,供應傳統的美味煲湯。
老闆兼主廚沈希是來自香港的新移民,家族三代都從事飲食生意,對藥膳及湯飲甚有研究,早年在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飲食界闖蕩多年。
1987年,他的第一個孩子在香港初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新加坡政府的獎學金到新加坡念書。沈希和太太以及四名孩子,1992年從香港移居我國。
沈希早期也想在新加坡經營香港美食店,想把來自香港的美味引進新加坡,於是2004年在牛車水小販中心開了一個香港牛腩面的攤位,可惜他並沒有成功,後來又一再嘗試了五六年。

沈希老火湯創始人。(老火湯官網)
後來他發現新加坡並沒有很多專門售賣煲湯的餐飲場所,於是決定改變策略開始售賣湯品,2009年重回牛車水小販中心開了「沈希老火湯」。
2010年9月「沈希老火湯」走出牛車水,在武吉士開了第一間分店。後來又在短短半年多,在全島各地大小食閣里開設攤位。
沈希不只一次告訴媒體,若不是麵包物語的創始人郭明忠推薦他進大食代食閣(Food Republic),生意也不可能重生,因此郭明忠是他的伯樂、永遠的大恩人。

位於牛車水的老火湯。(網際網路)
如今,沈希老火湯在新加坡已有至少100多個老火湯檔口。大約70個檔口設在食閣,其餘約50間則為餐館、店面,和設在小販中心的檔口。另外有8間大型餐館分布在主要購物中心內。
無招牌海鮮 No Signboard Seaf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