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放棄繁體字,追隨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旅遊是人們喜歡一項活動,常常是國內遊玩游國外所以這也是很多地方在緊抓的一項經濟項目,當然了要是說去國外旅遊的話最多的就是周圍的那幾個,最多的是日本韓國或者新加坡,當然了其中的新加坡最多的是華人,他們能說漢語也可以說英語,當然也是會寫中文了。但是這就不像台灣仍舊是用繁體,而是與大陸相同也是用的簡體。

當然這還是離不開過去的歷史,在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簡體字的推行就不緊不慢的開始從政府首腦的底下編織出來了,但是當時民眾的知識接受度不高,很多人都是文盲,所以他們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百姓提高知識受眾面。在1954年12月,《漢字簡化方案》就此問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之後就帶著大家一起走上了簡體之路。

雖然在新加坡,文字的簡體化之路是比大陸晚幾十年的,雖然在那邊的報紙上仍舊是稱呼中國為我國,但是他們終究還是不長與中國接觸,所以開始當然還是繁體字很普及。

至於他們簡體字的引入主要是在1979年,在李光耀主張"講華語"的演講上,那個時候的背景板上面就已經開始出現簡體字了。當然教育還是要成小學開始的大概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老師仍舊是用繁體,要是你上了中學一年級,那就要開始接觸簡體字,至於為什麼主要還是1974年的時候,中國大陸覺得繁體字十分難記改為簡體這一個想法就得到了李光耀政府的一致認同,由於繁體字實在是難搞,所以簡簡單單從1969年至1979年十年的工夫,他們覺得自己也要簡化漢字,所以他們就有了自己的簡化漢字,只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幾個新字體很快就不用了。在1976年以後,他們果斷放棄一切只使用中國的音標和簡體字。

當然了那個時候兩個地方都還是像兄弟朋友一樣的,在李光耀自己的會議錄里也是有一些記載的,說像是自己這種來到南洋發展不錯的人有的是,但是大家都還是小民文盲的後代,也就是來到了南洋大家才能夠發展的這麼好,而在中國本土繼狀元過後也是有了一定的繼承的,在國家之內也是有更好的發展不起來。大概這就是新加坡要使用中國簡體漢字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