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否認印度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國家,但是對於印度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大家卻看法不一。老話說的好:千人同心則有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印度文化有一大特點就是多元,光是民族語言,他們就有400多種,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在於它能夠良好地化解外來的衝擊,無論哪裡的侵略者來,蒙古人也好,英國人也罷,印度都不會分崩離析,而這樣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他們做起事來,會顯得缺乏意志力、專注力和魄力。

印度的這種特色導致他們很難以同樣的步調沖向一個目標,這導致他們的很多決心都被內耗掉了。即使是一些看起來理所應當的目標,印度人也很難達成一致。李光耀曾舉過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和印度總理曼摩·辛格共進晚餐,席上,他建議道:「如果你們想讓孟買變成紐約、倫敦和上海,那麼你們應該把孟買變成一個由中Y政府直轄的地方。」曼摩·辛格回答說:「這我們知道,但是這個提議不可能通過議會表決,除非30個州都贊成,這不可能,這永遠都不可能實現。」這麼簡單且重要的一個決策,印度都無法完成。

但是,這種萬人異心並不是印度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李光耀認為,對印度來說,種姓制度才是一個更大的阻礙,作為一個「基因決定論者」,李光耀認為,種姓制度除了帶來各種不公外,還嚴重限制了印度各階級基因庫的多樣性,這一點我們之前已經由文章專門討論過,這裡就不多說了。種姓制嚴重的限制了印度大部分人的活力和創造性,但是印度顯然很難扭轉這個局面,李光耀說,他們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擺脫種姓制。

與此同時,印度還有嚴重的官僚主義問題,他們的辦事效率之低一直以來都是出了名的,少數人壟斷了重要的職位,社會的向上通道很大程度上被堵塞。印度無法給國民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一個良好的晉升空間,這導致了印度大量的人才外流,而且這些選擇離開的往往都是印度最優秀的人才,他們在外國可以管理百事可樂和德意志銀行,可是是矽谷精英,但是在印度卻只能原地平庸。就拿我們來舉例子,我們的出國人數也很多,但是我們也能看到大量的人回國創業,而印度人不會這樣,他們出去後,基本就不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