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信箱和郵票預料將融入更多創新科技,寄出的每個郵件都可被追蹤,居民在收到手機應用通知後,才需到信箱領取,無需不斷查看信箱,較大型的包裹也可通過相同方式領取。
新郵政昨天(9月24日)在Home Delivery Asia零售物流展上介紹本地郵政服務未來可採用的創新科技,並且示範首個智能郵票和信箱原型的操作。
未來的智能郵票將附有獨特的數據編碼,記錄了寄信者和收件人提供的資料等,讓每個郵件在整個派送過程中都可被「追蹤」(trackable)。
郵差在派送郵件時,一旦發現收件人的地址或相關資料有誤,可及時通知寄信者。後端的智能系統也可根據編碼通知收件人,該郵件預計何時會送到及派送方式等。

郵差日後也無需自行根據住家單位分類郵件,而是直接把同一座組屋的郵件放入信箱內,由智能系統掃描郵件上的數據編碼就可進行自動分類,有效提升郵差送信的效率。
郵件送到信箱後,居民會通過手機應用收到推送通知,無需定時到信箱查看是否有郵件。
智能信箱採用的是模塊設計,結合傳統信箱和包裹自提櫃,方便居民可同時領取普通郵件及大型包裹。

領取郵件時也可有不同的認證方式,以確保郵件安全,並符合不同居民的使用習慣,例如通過面部識別技術、掃描手機QR碼,不諳科技的年長者則可掃描樂齡易通卡等。智能信箱之後會像自動販賣機一樣,把居民的郵件「吐出」。
新郵政的郵政兼新加坡業務行政總裁馮行偉受訪時指出,我國目前平均每0.3名郵差會服務1000名居民,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新郵政下來會處理更多大型的包裹。由於現有的郵件派送設施主要為普通郵件而設,這並不可持續,公司因此得通過創新科技為未來郵政服務做好準備。
針對這個原型何時會落實,馮行偉透露,新郵政正同有關當局和利益相關者商討,但目前沒有任何具體計劃。

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發言人受詢時說,當局支持新郵政致力採用科技來提高營運效率和服務標準,並會在收到新郵政的提案後進行審核。
「這將積極邁向提高新加坡郵政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我們將繼續監督新郵政的服務標準,以確保它為消費者提供可靠且優質的基本郵件服務。」
另外,智能信箱等新科技也將有助郵差提升和掌握相關技能,以適應未來的郵政服務環境。
節省送信時間助郵差轉型
已擔任郵差四年的阿茲祖丁(26歲)平均每天會花約四到五個小時在總部進行郵件分類工作,之後會花另三至四個小時派送郵件。他每天負責派送的郵件達3000多件,以及約20至35個大型包裹。
阿茲祖丁指出,若有了智能信箱,他只需把郵件根據不同座的組屋分類,放入智能信箱也只花費約三分鐘,就能完成該座組屋的郵件派送,節省很多後端和派送時間。

他也說,郵差可能一開始會對這類科技不熟悉,但經過培訓及了解科技對他們工作的幫助後,相信會願意採納。
馮行偉指出,隨著新郵政在不同方面採納和進行創新科技,郵差的工作範圍或會轉變,而這類新科技將給予他們機會提升技能及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