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siaone | 示意
所以大家可以不用太恐慌。
但,說一點也不擔心,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送餐員們。。。
「我真是擔心我們這一群(送餐員)啊,以後還是更小心點。」

當然,也有叫外賣的顧客。
「有很多XX平台的送餐員啊,送到食物給顧客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戴好口罩。」

「現在是送餐員,下一步會不會是食物。」

也有網友信不過,打算開始自己做飯。。。


另外,還有網友在問:那麼如果是自己出門打包呢?
這個,估計專家也沒法肯定說會或者不會。
想要不感染,就要隔絕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接觸物體表面,基本上得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新加坡開始面臨「物傳人」?
衛生部最新防疫指導來了~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
跟去年相比,這一波疫情又教會了新加坡兩點:
1)變異病毒更具有傳播性
2)進一步證實了病毒可以氣溶膠即空氣傳播
這也許跟病例爆發的群體不一樣有關。
這次遭難的是新加坡社區,從醫院、機場、學校、補課中心再到餐飲店員工、送餐員等。
很明顯病毒在新加坡很有自己的一套傳播套路。
但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些新加坡現在正在面對的套路,中國都出現過,並且已有應對經驗。

當時,中國疫情就是在社區爆發。
新冠病毒會通過飛沫、空氣傳播,中國在去年2月底就已經證實存在。
同樣在去年,中國又提出新冠病毒會「物傳人」的傳播方式,即接觸被感染物表面傳播。
即病毒可以通過污染的門把手,座椅、電梯表面、水龍頭、公共運輸工具扶手傳播。
新加坡T3機場及JEM&西城感染群的0號病例,兩者的感染源推測中都有廁所。

還有前幾天,組屋一棟接一棟整座居民做檢測,就懷疑電梯是傳播中介。

所以i猜測,新加坡可能現在就處在「物傳人」的風險中。
據其他國家,如中國、美國、英國的專家分析,病毒在不同的物體表面存活時間不一樣。
比如在同等室溫為22°C和65%的濕度的條件下。
印刷和紙張,病毒在3小時後死亡。
木材和布,病毒在2天後死亡。
玻璃和紙幣,病毒4天後死亡。
不鏽鋼和塑料,病毒在7天後死亡。

如果是低溫環境,那麼病毒存活時間將會更久。
比如長期開著空調的場所,傳播風險明顯更高。
而且,也不是說不接觸就沒事。
別忘了,除了接觸物體表面,還有空氣、飛沫傳播。
衛生部剛發布了最新的防疫指導原則,強調飛沫傳播跟改善通風條件。

據修改後的內容,如果是那種通風不好、空氣對流差的封閉式空間(如電梯),病毒傳播風險更大。
所以當局鼓勵大家一定要常洗手,多通風。
特別是如果有人來家裡,最好的方式是開窗,讓空氣對流更順暢。
現在的病毒更狡猾,希望椰友們別放鬆警惕性。 戴口罩,常洗手殺菌,不去擁擠場所,保持安全距離,電梯內不隨便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