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陳氏的宗族歷史沒有太多研究,祖父母去世得早,對於家族沒有什麼概念,只知道世居福州。後來在台灣的四伯帶頭修了家譜,他在一些寺廟找到祖輩題寫的對聯匾額,頗感自豪。因為家譜的修訂,才知道我這一輩是「其」字輩,雖然覺得這個字不錯,但改名是麻煩的事,哥哥和我沒有這個意願,後來侄女按照輩序「家」取名。
幾年前帶學生到惠安考察,尚藝古建的陳建龍先生對我這位陳姓同宗很熱情,說惠安有個「重華文史研究會」,一定要帶OS和我去看看,第一次聽說陳氏始祖重華公,他們還辦了份雜誌,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因為我姓陳。
前一段時間,因為陳建存先生的介紹,得以認識海南陳氏公會幾位修訂族譜的前輩,當面對他們時,意識到「宗長」這個詞的意義。若按慣例以姓氏稱呼先生的話,這一排都是「陳先生」,似乎有點尷尬;若是按名字稱呼的話,對長輩又顯得不太禮貌,以名字加上宗長是親切的稱呼,這是同一姓氏才有的特權。
在與前輩的攀談中,了解到本地除了1870年代成立的陳氏大宗祠外,2001年成立了陳氏總會,屬下有十幾家宗親機構。不久後見到陳氏總會的永祥會長,他提起另一個與陳氏有關的宗親機構叫「南舜同宗會」,會所是棟浮腳樓。我一聽說會所建築便兩眼放光,上網谷歌了下,還真是棟漂亮的老房子,原來的名字叫做「南舜別墅」,地點在巴耶利峇上段。

南舜別墅

南舜同宗會
好奇心滿滿,約了時間去看老別墅。從實龍崗地鐵站出來十分鐘的路程,在三叉路口望見一處寬敞的庭院,一棟坡屋頂的老屋靜立在綠地中,心下感嘆,在本地難得見到這麼清雅的會館。沿著台階上到寬敞的外廊,門前掛著「南舜同宗會」的牌匾,左右是一幅黑底鎏金的對聯,進門是高闊的廳堂,滿鋪長條實木地板,正面牆上掛著巨幅的重華公像和一副書法對聯,四周牆頂掛著眾多創辦人肖像和理事會合影,大門上方則有十個圓牌,上書舜裔十姓——姚、虞、陳、胡、田、袁、孫、陸、車、王,其中八姓於1932年聯合創辦「南舜別墅」,2004年增加「車、王」兩姓,定名為「南舜同宗會」。

南舜別墅廳堂

南舜別墅內的重華公像
我的職業習慣是見到老房子便想要一探究竟,仗著自己姓陳,樓里樓外轉悠,還真是有這個底氣。廳堂後部有座工藝精巧的實木樓梯通到樓下,原以為是浮腳樓底層的低矮空間,沒想到樓層極高,雖然堆積著雜物,卻見到優雅的拱券和花磚地板,可以看出曾經的氣派。走到室外見識到老屋的巧妙設計,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正面看是一層,後部則是兩層。建築沒有太多的裝飾,有著歲月溫養的從容貴氣。

南舜別墅外景
與兩位宗長坐在前廊的長椅上,晚風拂面,聊起陳氏大宗祠的往事與陳氏總會的緣起,會館建築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暮色漸起辭行時,永祥宗長走進樓內關燈閉戶,南舜別墅重歸寂靜,在夕陽餘暉中風華流轉。
原文題為
「南舜別墅」
刊登於《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