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準備在亞洲地區尋求發展的公司或個人來說,新加坡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穩定和優質的選擇。市場很小平台很大很靈活,可以面向全球🌍。來自中國的新加坡首富都屬於「流水的首富,鐵打的中國籍」,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移居不移民」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移民不移居」還有少部分人是「移民又移居」。
近日又有一名世界超級富豪帶著資產來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亞洲第二的印度首富安巴尼(Mukesh Ambani),將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

(圖源:GETTY IMAGES)
安巴尼是印度信實集團(Reliance Group)總裁,身價高達907億美元(約1300億新元),據彭博社報道,他已經找來一名經理協助在本地招聘團隊。
之所以越來越多公司和個人選擇投資或落戶新加坡,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全球富商的到來。低稅收政策、安全係數高和慷慨的獎勵制度,成為新加坡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當中就包括谷歌聯合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

還有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里奧(Ray Dalio)。

新加坡政府在今年4月18日提高了家族辦公室的門檻:申請時基金的最低資產管理規模為1000萬新幣(約5000萬人民幣),並且要在兩年內增加到2000萬新幣(約1億人民幣)。
但這一措施並沒有妨礙富豪們繼續選擇新加坡,據《聯合早報》報道,市場有傳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待批的家族理財室申請多達600家。如果全部獲批,引進新加坡的資金可能會達120億新幣至300億新幣。
儘管門檻提高、申請積壓、等待批準時間長,新加坡仍然是許多家族辦公室的首選目的地。
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新加坡2018年只有大概50個家族辦公室。到了2020年,數量增至400家。到了2021年底,增至700家左右。截至今年第一季,進一步增加到800個。短短几年內增加了十多倍。

現年71歲的邁瑞醫療創始人李西廷,Sea集團李小冬,海底撈創世張勇夫婦,支付寶女王、彭蕾被爆已移民新加坡,並在新加坡入手價值3億的豪宅;納峰科技創辦人妻子買下納森路豪宅,九月份,一名來自中國的神秘富豪,一口氣買下了烏節路「烏節三翠林」的4個單位,每平方英尺介於$3600至$3700之間,總交易額大約為$6000萬新。「快遞女王」申通創始人陳小英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

五月份,據《彭博》報道,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試圖在亞洲擴大業務,正在新加坡開設辦事處,並尋求新的交易和初創投資。還有一名中國富豪壕擲約1.94億人民幣,一口氣買下李嘉誠在新加坡建造的新達城第二大廈的一整個樓層。甚至有投資人在朋友圈寫道,「我認識的投資人、頭部企業家感覺7成奮鬥在新加坡了,有點可怕。」根據倫敦投資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 數據,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預計會增加2800位百萬富翁,總富豪人數超過24萬人。在全球百萬富翁人數最多的20個城市中,新加坡排名第5。

為何富翁都偏愛新加坡?或許可以從新加坡近期地位的變化得出訊息。根據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通過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等方面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進行評價和排名,新加坡超越中國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並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在這背後,可以看到今年以來,索尼音樂、戴森、VinFast、莫德納、台積電等大型跨國企業都選擇了在新加坡設立其亞洲地區或全球範圍內的總部。與之相反的是,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外國跨國公司數量正在下降,並且不少大型跨國企業選擇將大量員工從香港辦事處遷往新加坡。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知名的「避稅天堂」,也是吸引富豪們的重要原因。今年8月份,新加坡總理接班人黃循財曾表示:「新加坡政府考慮從5個方面向富人增稅,包括重啟遺產稅、徵收資本利得稅、開徵財富稅、減少慈善稅收優惠,將現有稅率增加等等。」
但儘管如此,新加坡的納稅制度也是相對寬鬆的,其稅種少,稅率低,只有單一稅制。如企業所得稅只需繳納17%的稅,之後股東分紅無需繳稅。並且在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只要金額足夠大,可以申請永續的稅務減免。據Henley & Partners研報顯示,2022年預計會有2800名億萬富翁前往新加坡,通過設立家族辦公室的方式管理資產。而新加坡金管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新加坡家族辦公室數量超過400家。
在政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傾斜下,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富人湧入新加坡。

機構也跟著去了
而映射到一級市場的是,有錢的富豪都活躍在新加坡了,投資人也不得不發生了位置轉移。
比如,為了更方便募資和爭取與更多LP溝通的機會,不少機構紛紛在新加坡設立辦公室,比如九月份已經有弘章投資、光源資本等機構陸續在新加坡成立辦公室,
還有不少機構開始在當地辦會,最近的一次,9月28日,藍馳創投在新加坡舉辦了一場面向全球創業者的Explorer Day,交流分享在全球投資、技術出海等領域的經驗。同在9月,中國地區美元投資人齊聚新加坡參加Super Return Asia,在核心地段酒店高達一夜2000美金……
如此看來,似乎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人都在前往「新加坡」淘金。對此,有投資人表示,當前國內市場環境不好,而通過新加坡進而擴大在整個東南亞的布局,其中會有一些比較好的機會可以關注。
不過也有投資人持有不同的態度。新加坡從今年以來愈發繁榮,但這和web3.0但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導致一些項目轉移挪到新加坡,但這只是短期的現象。長期來看,新加坡是否是一個最優解,還需要打一個問號。正如經緯創投張穎在朋友圈說到,「創業者群體如此龐大且積極向上,我個人是不太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輕易躺平,放棄中國市場而轉向新加坡?難道他們真的相信能在東南亞,其他領域,重新達到甚至超越他們在國內自己領域之前的成就嗎?個人觀點:相信中國聚焦中國,聚焦自己主業,足夠勤奮耐心,一定會有超乎預期的好結果。」
新加坡乃至東南亞是否真的能取代中國市場的位置?實則不然。
過去一段時間內,早有人已經發現了新加坡是一塊尚待挖掘的市場,希望從中獲得新的商業機會。比如網約車、外賣、電商、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服務都已經在新加坡和東南亞其他國家落地,但從體驗感來看,結果並不算好。
比如從電商來看,電商供應鏈里需要的大倉,很難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鋪開;顧客在電商平台購買的產品,大多要通過跨境物流收貨,出關、入關導致時效性較差,物流成本也更高。甚至由於沒有形成供應鏈優勢,很多時候價格都比在品牌方的官網售價更貴。
從資本市場來看,由於新加坡在上市流程方面相對簡單、速度快,不少有意發展國際業務和東南亞市場的企業選擇在此二次上市或介紹上市。2022年5月20日,蔚來以介紹上市的方式登陸新交所。據了解,新交所謝和蔚來在今年初才開始接觸,到上市成功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其中監管審核只用了兩個月。但是,不得不說的現實是,新交所資金池子小,流動性有限。港交所有近3000家上市公司,而新交所則只有700家,新交所最大規模的企業在中國香港也排不上前十名。
所以,新加坡確實是有機會的,但過於追捧,就不太現實了。
我們集團:家族辦公室成功案例分享

我們集團:家族辦公室成功案例分享

我們集團:家族辦公室成功案例分享
我們集團:家族辦公室成功案例分享

結語
新加坡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享有「亞洲瑞士「之稱的榮譽。各大公司紛紛選擇新加坡,也正是看中了當地穩定的政治環境與值得信賴的政府。加之本地的華人文化和同在亞洲的地理優勢,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了新加坡作為國際化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