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姆都沙米(右一起)與妻子親自把兄妹倆送到新山關卡。
報道/蕭靖恩
(新山2日訊)本地一對夫婦自馬新兩國封鎖邊境後,就不曾回國,僅留下一對13及14歲的子女在新山住家,所幸獲得鄰居印裔夫婦的照應,不時為這2名孩子送飯和購買日常用品,確保他們安全在家,充分體現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意義。
獲批接小兄妹到獅城
原本是每日往返馬新的越堤族,鄒慧玲(40歲,餐飲業)與丈夫從去年3月18日行管令以前就進入新加坡,與孩子分隔兩地,如今決定並成功獲得當局批准,把2名孩子接到新加坡同住。
由於我國疫情嚴峻,再加上實施行管令,她接受《星洲日報》電訪時說,去年無法如常往返馬新後,她就請印裔鄰居姆都沙米夫婦,替他們照應家中的2名孩子。
她說,姆都沙米夫婦也會幫忙購買日常用品、乾糧等,有時也會外帶食物給2名孩子,或是姆都沙米的妻子會下廚分一些食物給他們。
她表示,其最小的3歲兒子則是交由保姆照顧,因此這位住在其新山住家附近的保姆,每隔2天會到她家幫孩子洗衣和做飯,開學前也幫忙孩子購買校服。
她說,與孩子分隔期間,孩子常會在電話中哭訴想念他們,她也對於無法陪在孩子身邊而深感無奈,因此最後決定把孩子接到新加坡,同時可監督孩子的課業。
她表示,由於擔心2名較年長的孩子在新加坡隔離期間不擅照顧3歲弟弟,所以決定等到疫情好轉後,才親自回國把小兒子接到新加坡。

姆都沙米在目送兄妹倆離境,並一直到接獲他們順利抵達新加坡關卡的訊息後才離開。
姆都沙米:培訓學到不分種族幫助
姆都沙米說,與鄒慧玲一家成為鄰居有3年時間,早前他在新加坡的監獄工作長達28年,如今已退休。
他說,在新加坡監獄工作期間接受培訓,讓他學習到人道主義與人類價值觀,不分種族幫助他人。
「有一次,鄰居的女兒不知怎的被家中院子的瓦片割傷流血,還哭了,其哥哥趕緊向我們求助,我就帶他們到診所,醫生替她注射破傷風針和縫傷口。」
住區停電接小兄妹到家裡
他也分享道,有次他們的住宅區停電,兄妹倆感到害怕,他就把兄妹倆帶到他們家中,待2至3個小時後電源恢復,才讓他們回到自己家中。
他表示,看到鄰居的2名孩子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長達一年,身為鄰居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有需要時提供援助,並坦言本身其實沒有幫上很大的忙。
他說,兄妹倆雖然不擅用馬來語表達,但基本上都能明白他和妻子所說的。
他表示,鄒慧玲常會與其妻子聯繫,關心孩子在新山的近況,要求他們夫婦幫忙監督孩子是否有安全在家。
親自載小兄妹到長堤關卡
鄒慧玲早前在申請把孩子接到新加坡時曾面臨失敗,所以擔心這次臨時也會出狀況。因此,臨別前夕,姆都沙米和妻子親自載送鄒慧玲的一對子女到新柔長堤新山關卡,並收到他們順利抵達新加坡關卡的訊息後,才安心離開,完成短暫扮演「監護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