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須考慮不同殘障人士需求 打造更具包容性社會

為打造對殘障人士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我國必須考慮到不同殘障人士的需求。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蔡瑞隆建議我國應從三方面著手,更好地幫助成年後的殘障人士實現潛能。
在針對感謝總統發表施政方針演說動議發言時,也是丹戎巴葛集選區議員的蔡瑞隆就如何加強對成年後殘障人士的援助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是採用案例管理方式,通過個案經理協助殘障人士以及他們的家人,在不同機構和服務業者之間進行協調,更好地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適當的服務和補貼。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高級政務次長蔡瑞隆說,以中心為基礎的做法跟以人為基礎的做法相反它將尋找適當服務的負擔完全放在殘障人士和看護者的肩上。如果殘疾人在完成學校教育後沒有加入任何18歲後以中心為基礎的服務,他們將不再獲得急需的個案管理援助。
蔡瑞隆也表示殘障人士一生的需求並非保持不變,因此建議政府在評估和了解他們所需的援助時,應該採取更全面、持續的方法。最後蔡瑞隆也建議為殘障人士提供綜合的社會及健康保健服務。他舉例指出有的殘障人士需要全套的居家護理服務,包括復健、沖涼以及社交活動,不過提供這些服務的,有的是護理業者,有的則是社會服務機構。
「殘障人士和他們的家人必須在不同領域的多個服務業者之間探索複雜的網絡。我們應該簡化系統,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協調、全面的居家服務。」
他也強調我國必須詳細研究這些方案,確保相關舉措在財務上是可持續的。我國也應該繼續推動2030年加強殘障服務總藍圖的落實,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