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位33歲的年輕企業家Nicholas Tan,經營著泰國餐和送餐生意,正在爭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一場車禍卻讓他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Nicholas六年前騎著摩托車時,在淡濱尼快速公路上出了車禍,從六天的人工昏迷中醒來時,就想說一聲「爸爸,媽媽,愛我」,但卻怎麼也說不出口,因為他患上了失語症(aphasia)...

(圖:來源自網絡)
插播另一個小故事!
還記得《權力的遊戲》中布蘭·史塔克的忠實僕人Hodor吧!
這位大個子野人從出場到現在只說過一個詞——「Hodor」。而在19世紀時,曾有一個真實的病例,病人只能重複發出一個音節,這其實就是失語症。
當時研究者對這位病人的研究,使得人們對大腦如何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圖:來源自網絡)
這位病人名叫路易斯·維克多·萊博珍塔涅,他當時在巴黎的比賽特醫院(就診。1861年,一位有名的法國醫師保羅·布羅卡聽說了萊博珍塔涅的症狀。
布若卡寫道:「他只會發出一個單音節,每次他都會連續重複兩遍,不管問他什麼他總是這樣回答:「Tan Tan」,配上不同的手勢。這就是為什麼在整個醫院裡,大家都管他叫Tan。」
當布若卡了解到萊博珍塔涅的情況時,萊博珍塔涅已經在醫院裡呆了一段時間。這期間,因為溝通障礙,他遭受了各種疾病。但是在和萊博珍塔涅互動的時候,布若卡意識到病人的部分心智並未受到影響,例如他處理數字和準確說出時間的能力,而且病人也可以理解別人對他說的話。
萊博珍塔涅過世之後,屍檢發現他的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出現損傷,這個區域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布若卡氏區」,該區域和語音生成有關(不過,語音生成和大腦中的其他區域也有關係)。
後來,布若卡很快又接觸到了另一個病人。病人名叫勒隆,他在中風之後只能說5個單詞。勒隆過世之後,布若卡發現,他大腦中和萊博珍塔涅相同的部分也出現了損傷。布若卡將這種情況命名為「失語症」。
不過現在「失語症」被用來描述語言理解和表達障礙,而這種無法通過正常說話或書寫自我表達的病症則被稱為「」或「布若卡失語症」。

(圖:來源自網絡)
言歸正傳!
2016年的已場車禍導致Nicholas頭部受傷,引發三次中風。
失語症就是中風、感染或腫瘤等腦部損傷所造成的溝通障礙。
Nicholas67歲的父親Peter Tan說,Nicholas作為家裡的長子,出車禍後的那幾個月,連最基本的英文字母都不太記得,更別說是說話。
他說,兒子當時很能幹,他在經營送餐生意時,人們都還沒聽說GrabFood...
目前,Nicholas說話時,有時會閉上眼扶著頭...
他的母親稱,這時候就要等待。「失語症患者)需要有尊嚴,知道自己只要花點時間,就能想到(要說的話)。
像是「你要去哪裡」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Nicholas會花上半分鐘至一分鐘去找到想說的詞彙,或是回答說「忘記了」。這時,母親就會給他一些選項,他就會點頭回應。

(圖:來源自網絡)
Nicholas的言語治療師比喻,患上失語症就像是身處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你不會說日語,你進入一間咖啡座,裡頭的菜單都是日文,侍應生跟你說日語,但你根本無法回應。這就是失語症患者的感受,而且只是冰山一角。
#
失語症不是智力障礙,只是一個語言障礙
按照2019年的記錄,新加坡失語症協會每年就有超過3000人因為中風而患上失語症。
Nicholas就是像是回到幼兒園那樣,Nicholas不曾放棄,勤勤懇懇地學習,花了將近一年時間,終於可以念出一小段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Nicholas在數字方面的表現特別好...
在Nicholas慢慢學習如何說話的同時,他的父母也在學著慢慢跟他說話。父親也會提醒其他兒子,跟哥哥說話時放慢語速,一對一跟哥哥交談,讓他能有參與感,感覺自己是家裡的一分子。
認識Nicholas的朋友們經常會問,Nicholas怎麼樣了。
「我都會跟他們說,以前的Nicholas不會回來了。但是,我們現在有了新的Nicholas,謝天謝地,我還有這個新的Nicholas。」
如今,Nicholas想說,也能說的就是:「愛,愛媽媽和爸爸,堅持,一直以來的堅持。」

(圖: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