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患肌肉萎縮需插管治療 父母:傾家蕩產也難籌醫藥費

(左圖)Nabeel和Syahirah;(右圖)扎因。(圖:受訪者提供)
只要寶寶還在呼吸的一天,我們會與他同在。
上個月7日,31歲女公務員Syahirah和她的30歲丈夫Nabeel迎來男嬰扎因(Zayn)的誕生。
然而,Syahirah在一個星期後確診冠病。為了安全起見,夫妻倆把寶寶帶到竹腳婦幼醫院接受冠病檢測。雖然扎因的抗原快速檢測呈陰性反應,但是他的體溫卻高達38攝氏度。
在醫生的勸告下,扎因留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當時發現他的血液內含有細菌,兩天後出院並服用抗生素。就在同一天,夫妻倆聽見扎因在睡覺和喝奶時發出喘息聲和鼻鼾聲,當晚再次把扎因帶往醫院檢查。
這回,醫生髮現扎因血液內的細菌載量比上次少,相信是服用抗生素後開始見效。然而,扎因的呼吸未見好轉,於是在上個月27日向另一名兒科醫生求診,此時發現扎因的肌肉張力不佳,喝奶量也逐漸下降,30分鐘僅喝了十毫升。
這個時候,父母對扎因的情況越來越擔心,於是在本月4日把他帶到國大醫院急診部門,隔天轉往加護病房治療,並由腦科醫生和遺傳學醫生進行檢查。
父親:所幸早發現早治療

扎因。(圖:受訪者提供)
本月12日,醫生告知,只有五周大的扎因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一型)(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1)。
當時,Syahirah正在回家的途中,只有Nabeel收到這項消息。他坦言,這並不是他最想知道的結果,但不幸中的大幸是,自己能及時發現扎因的症狀,並在第一時間將他送院治療。
Nabeel說:「扎因時不時會出現(症狀),而不是在我睡覺的時候(才有症狀),否則我可能會錯過(症狀),進而失去他。」
美國罕見疾病組織網站的資料顯示,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嬰兒在出生時通常表現正常,但在六個月內就會出現嚴重虛弱的情況。在發育過程中,他們也無法獨立坐下,甚至很少達到發育里程碑。
由於下運動神經元的缺失,嬰兒吸吮和吞咽反射能力差,呼吸肌也無力。若不加以治療,患病孩童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肌逐漸衰弱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醫藥費或逾300萬 「傾家蕩產也籌不到」

扎因。(圖:受訪者提供)
從本月5日起,扎因就一直住在加護病房。由於他的呼吸問題持續,導致他的肺部塌陷,需要插管治療。
這段期間,他的父母每天進出醫院,三餐幾乎也在醫院解決,為的就是陪在寶寶的身邊,希望看著他早日康復,如同其他嬰孩般健康快樂地成長。
然而,天價的醫藥費讓他們大喊吃不消。醫生告訴他們,要治療扎因有兩種方法,分別為口服藥物Risdiplam和一次性的基因療法藥物Zolgensma。前者每瓶要1萬5000多元,可持續服用64天,而後者一劑就要近300萬元。
Syahirah直言:「(我們)就算傾家蕩產也無法籌到300多萬元。」
上個星期五(19日),他們在眾籌平台「希望之光」(Ray Of Hope)發起眾籌為扎因治病,目標是超過301萬元。在這之前,他們也在上星期四(14日)申請衛生部罕見病基金(RDF),目前等待當局答覆。
盼寶寶不再插管治療 「無論情況如何都會接受他」

扎因。(圖:受訪者提供)
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公眾的反應相當踴躍,陸續到眾籌平台捐款,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持續為他們加油打氣。不僅如此,遠在海外、同樣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孩童家長也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眾籌平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天(24日)下午4點,已有超過9000名公眾捐出超過54萬2000元,相等於籌款目標的17%。
上個星期六(20日)下午,扎因開始接受Risdiplam藥物治療。這幾天以來,他的心跳和血氧水平以及呼吸情況都相當穩定。接下來,父母希望寶寶不再插管,改用呼吸器維生,好讓他們能夠帶扎因回家照顧他。
Syahirah說:「無論他的情況如何,我們都會接受他,作為我們家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