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IPS)舉辦的為期四天的新加坡展望會議上,NUS學者們討論了美食與民族認同之間的聯繫,以及國家認同和社區建設的概念。
美食與文化之間的聯繫
麻辣(Mala)這一個詞最早是因為形容四川的火鍋而出名的。現在,辛辣和麻混合的味道受到了新加坡人的熱烈歡迎,它不僅讓各類食物重新煥發了活力,而且還成為了國家身份的延伸。
以烹飪文化為例,總理辦公室(PMO)戰略小組副秘書長Cindy Khoo女士表示,「我們的食物是隨著(大陸)中國人的湧入而演變的,他們把中國的文化帶到了這裡。我們現在有麻辣薯片,麻辣披薩等等食物,而且大家都很喜歡。」
IPS 總監 Janadas Devan 在開幕致辭中談到了一個難題,這是一條貫穿整個會議的線索:如何在保持新加坡作為一個受歡迎的全球城市的同時,保持其作為人民家園的角色。
正如前副總理 S Rajaratnam 早在半個世紀前所闡述的那樣,Devan 提出了讓新加坡成為一個真正全球化城市的願景。

Janadas Devan, 來源:NUS
他說:「眾所周知,新加坡除了成為一個向全球資本、創新和人才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之外,很難往其他地方發展。」
「但在獨立後的幾十年里,新加坡也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而是新加坡人的家園。」
Janadas Devan 先生表示,政府需要管理新加坡作為全球中心和作為人民家園的角色之間的緊張關係。
「一方面,我們有新加坡作為家園,屬於我們這樣的人的私人、親密的空間;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是一個融入多元文化的國際化城市。」
國家身份的轉變
PMO 的 Khoo 女士認為,在沒有歷史遺產的情況下,新加坡的民族認同必須將國家發揚光大。她分享道:「幫助我們度過風暴的只能是我們的國家認同感、我們的團結感以及共同的價值觀。」
然而,隨著新加坡社會的發展,新移民帶來了新的規範和文化,包括麻辣味道的新食物,新加坡的美食與民族認同感一直在動態地變化著。
Khoo 女士的小組成員、耶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城市研究負責人 Ho Kong Chong 副教授也認為,塑造國家身份的是人民,而不是政府。
Ho 教授認為,「新加坡人怎麼定義」這一概念一直具有一定的爭論,他認為這一概念是流動的。「誰是新加坡人的觀念將繼續改變,」他補充說。
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然而,IPS副主任兼主持人Gillian Koh 博士總結道,這一過程在現有公民的舊規範和移民帶來的新實踐之間取得平衡時面臨著兩難境地。在下一屆會議上,這個難題被提交給了國家發展部部長 Desmond Lee。
耶魯大學的人文與歷史教授 Tan Tai Yong 教授總結了他的問題:「隨著新加坡繼續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國際化城市,它是如何建立為人民的理想家園的?」

Desmond Lee (左)與 Tan Yong Tai(右),來源:NUS
雖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 Lee 先生解釋說,所有政策或行動都是出於一個目標 — 為人民建設一個更好的家園。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國家,我們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家園。只有成為一個國際化城市來追求經濟增長時,政府才是真正的為人民考慮。」
這樣做是為了收集建設家園所需的資源,同時確保人們發自內心的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他補充道:「我們所做的一切 — 經濟、國防、基礎設施,最終都會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