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追求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宏偉目標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4月26日,一個總投資達6000萬新元的企業實驗室正式在南洋理工大學(NTU)啟動,旨在推進低碳技術的發展。

圖源:ST
這個由南洋理工大學(NTU)、科學技術研究局(A*Star)和埃克森美孚共同開發的實驗室於4月26日正式啟用,將專注於研究碳捕獲和氫能生產等技術。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Heng Swee Keat)在南洋理工大學(NTU)的啟動儀式上致辭時提到,轉變碳密集型行業,特別是新加坡的能源和化工行業,對新加坡來說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裕廊島擁有這些領域的100多家領先企業,政府計劃到2050年將該地區的可持續產品產量增加兩倍,預計每年將減少超過600萬噸的碳排放。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可能是實現新加坡化工和工業中心綠化目標的重要途徑。
該實驗室將聚焦多個關鍵領域,包括開發新技術以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與海水淡化鹽水和焚燒灰等工業副產品結合,用於生產建築材料。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的Grzegorz Lisak副教授指出,成本是擴大碳捕獲技術應用的主要障礙,也是該研究計劃希望解決的問題。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廠釋放的二氧化碳通常濃度較低,這使得氣體的捕獲變得困難且成本高。
接下來是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問題。一種解決方法是將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中,這被視為一種潛在的長期儲存方式,可用於建築用途。

圖源:ST
此外,實驗室還將探索將生物質廢物,如油棕廢料和甘蔗廢料,轉化為環保且經濟的燃料,以滿足航空、海事和化工行業的能源需求。
南洋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徐榮教授提到,目前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生產受限於資源,導致成本高昂,新實驗室將努力通過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提高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產量,以實現新加坡到2026年將可持續航空燃料占比提升至1%,到2030年達到3%至5%的目標。
實驗室的另一研究重點是開發將甲烷轉化為低碳氫氣的工藝,以降低傳統制氫的成本和碳足跡,這不僅是新加坡國家氫能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能源結構多樣化的關鍵途徑。
新加坡的國家氫能戰略規劃了未來幾年氫能的發展部署,目標是實現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企業實驗室將匯聚來自各方的50多名研究人員、學生和工程師,共同為新加坡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這一項目得到了美國國家研究基金會的研究、創新和企業2025計劃的支持。
新加坡的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其對環境保護的承諾,也為全球低碳技術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