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迎來小寶寶的獅城爸爸們,是不是捨不得回去上班,很想多花些時間在家陪老婆孩子?
好消息!
2024年1月1日起出生的兒童,不論是親生或領養,在職父親都可享有四周的有薪陪產假,比原先的兩周增加一倍。
這額外兩周的陪產假將由政府承擔薪資,但暫時不強制,僱主可自行決定是否批准。
不過,紅螞蟻發現身邊仍有許多在職父親不敢拿陪產假,或不敢用光所有陪產假。
過去幾天就有兩名父親在亞洲新聞台和《海峽時報》就陪產假分享看法和親身經歷。
能拿陪產假就拿吧!
在國際貿易信用保險集團Coface擔任亞太區首席經濟師的歐韋良,幾個月前剛升為人父。
他在亞洲新聞台發表的文章中呼籲在職父親:
「可以拿四周陪產假的父親們,請拿吧!越多人這麼做,大家就越不會『小題大做』。」

媽媽沒空,爸爸陪你們逛公園。(海峽時報)
歐韋良認為,若要鼓勵父親更積極地參與育兒過程,當務之急是改變職場文化,減少人們對陪產假的偏見。
他坦言,自己在拿陪產假前,也經歷過一番內心掙扎。
「男性通常不被視為照顧新生兒的關鍵角色,大家會怎麼看待我?在我缺勤期間,我的團隊是否能正常運作?」
對他來說,比起四個月的母親產假,四個星期的父親陪產假還是遠不足夠。
為新生兒包尿片、喂奶和洗澡,這些看似易如反掌的瑣事,對新手爸爸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
「怎樣抱寶寶才可以讓他安靜下來?為什麼之前這樣抱行得通,現在卻行不通?喂奶是要定時喂,還是等寶寶有需要時才喂?」

怎樣抱寶寶,如何喂奶,都是一門學問。(新明日報)
歐韋良指出,面對父親這個新角色,男性承擔的責任並不會比女性小。
尤其在孩子出生的首四周,新手父母都在適應各種生活上的變化:睡眠不足、家務增加、育兒成本上升。
從原本的朝九晚五,變成不分晝夜的馬拉松,對父母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甜蜜負擔」。
若父親能在場陪伴妻兒,除了能幫助伴侶減輕育兒的重擔,也能見證孩子的成長里程碑。
無形壓力讓新手爸爸喘不過氣
另一名發言的父親,是育有三個孩子的林俊斌(30歲)。
他在《海峽時報》投函直言,自己跟其他為人父的同事一樣不敢拿陪產假,是因為擔心缺勤會影響升遷機會,以及引來同事的異樣眼光。
「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提醒著男性,在妻子分娩後儘快重返工作崗位。人們常誤以為,父親在新生兒的生命中並不重要。這或許是陪產假使用率不盡理想的原因。」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整體的陪產假使用率只有50%。即使是較親家庭的公共部門,使用率也只有70%。

父親拿陪產假,除了能幫助妻子減輕育兒的重擔,也能見證孩子的成長里程碑。(聯合早報)
林俊斌認為,如果社會和僱主的態度沒有轉變,延長陪產假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
「想要成為一個稱職父親的願望,不該被社會輕視,應視為一種美德。父親對家庭的貢獻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對妻子的愛,對孩子的關懷。」
他建議,若要解決新加坡生育率低的問題,或許是時候與年輕男性展開更多對話,了解他們對婚姻及生育的意願和擔憂,別把它當作只有女性才會面對的問題。
國家人口及人才署高級司長Amelia Tang在《海峽時報》回函林俊斌時透露,政府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強制僱主給予這額外兩周的陪產假。
她指出,政府向在職父母收集反饋後發現,影響男性雇員拿陪產假的一大主因,是上司和同事的支持。
「公司可以向雇員保證,拿陪產假不會影響他們的升遷機會或工作表現評估;在他們缺勤時,也要安排同事代班。」
「若公司因工作需要,無法批准雇員延長陪產假,也應靈活處理,例如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內,允許雇員分幾次請較短的陪產假。」
拿陪產假是不man的行為?
新加坡自2017年起,把在職父親的有薪陪產假從一周增至兩周,但數據顯示,那一年拿陪產假的男性雇員只有53%。
其中,私人企業界的申請者不到一半(48%);公共服務領域則有82%,與北歐國家芬蘭相近。
不過,芬蘭也是花了20多年才成功推廣陪產假,把使用率從1990年代的40%推高到目前的80%。

芬蘭花了20多年才成功推廣陪產假,把使用率從1990年代的40%推高到目前的80%。(網際網路)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曾在民情聯繫組(REACH)的一場對話會上,分享她到北歐考察的心得。
「即使在先進的挪威,陪產假的使用率也只有70%,因為從事建築業的男性拿陪產假,會被同事調侃不夠『man』(指男子氣概)。」
這是哪門子的歪理!在老婆生完孩子後幫忙照顧她和寶寶,撐起整個家庭,這樣才夠man好吧!
希望新加坡的男人們不會有這方面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