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是好是壞,全球局勢兇險與否,通貨膨脹是否嚴重?觀察黃金這款稀有金屬的需求量和價格,或多或少可以解答上述問題。
有記錄顯示,新加坡金管局和新加坡的富豪這一兩年來都大量買入了黃金。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資料,在今年首九個月,新加坡金管局是各國中央銀行當中的第三大黃金買家,僅次於中國和波蘭。
至今為止,金管局共在2023年買入了75噸黃金。
另一方面,瑞士銀行隆奧(Lombard Odier)的一份報告則指出,本地受調查的高凈值人士(流動資產達100萬美元以上)當中,有53%增加了他們手中持有的避險資產,例如現金和黃金。這個比例高於亞太區域的41%平均值。
可見從2020年冠病疫情爆發,再到去年俄烏戰爭爆發,通貨膨脹惡化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使新加坡金管局和富豪們的理財策略趨於保守,選擇了更保值、更穩當的黃金。

俄烏戰爭短期內仍無止息的跡象。(路透社)黃金為什麼是避險資產?
儘管自1970年代全球放棄金本位,各國流通貨幣不再以國家央行持有的黃金作為基礎後,黃金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但這種貴金屬仍因其稀缺性及保值能力,而普遍被視作重要的避險資產。
一般來說,黃金被認為是可以抗通脹的保值資產。無論貨幣如何貶值,只要手中握有黃金,就能保有購買力。
當全球局勢不穩,如發生戰爭或區域衝突時,或全球經濟陷入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市、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但黃金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能保持價格不變甚至逆勢上升,因此具備保持資產價值的特性。
同時,全球黃金需求增加,但黃金的數量有限,也進一步確立其稀缺性。據世界黃金協會估計,人類文明至今為止只開採了20萬噸的黃金,但需求和交易量卻遠高於此。

黃金傳統上被視為避險資產。(路透社)黃金需求量和經濟的關聯性
在經濟向好時期,黃金的潛在利潤遠不如股票等其他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
然而,全球金融市場一旦陷入下滑,投資者會外逃,並轉而購買黃金。因此,當國家的中央銀行和富豪紛紛把手伸向黃金,恐怕不是什麼好消息。
金管局和富豪大量買入黃金,絕對不是因為他們「錢太多」,而是想在全球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尋求分散風險。
新加坡的國家儲備金當中,除了現金、債券、股票、土地、房地產、基礎設施,黃金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金管局加大力道買入黃金,顯然就是為了利用黃金其中一項好處——確保資產多樣化,降低資產價值流失的風險,讓當局能為新元匯率及本地經濟多上一層保險。
這也和各國央行的步伐一致。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全球央行對黃金的需求量比5年平均值高出8%,比專家預期的還多。
無論如何,新加坡雖在今年積極買入黃金,但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截至2023年第二季,新加坡的黃金儲備噸數僅在全球排名第24,持有數量為225.36噸。
值得一提的是,金管局早前曾指出,全球和新加坡經濟以及通脹情況有望在明年改善。當然,當局的說辭中也不乏謹慎,並未說得斬釘截鐵。
但接下來觀察黃金的流向,或許就能看出明年的經濟和通脹是否往好的方向發展。
當新加坡金管局在內的各國央行不再大量買入黃金,富豪們更願意把錢投資在高回報更高、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那大家應該也就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