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保集團杜克—國大醫學人文研究院主任、新加坡中央醫院呼吸與重症科高級顧問蒂瓦南醫生(Anantham Devanand)5月25日在《海峽時報》的想法版上寫了一篇題為《值得向其他醫生尋求第二意見嗎?》的文章,分析了為什麼同個病例,不同醫生會給出不同見解的原因。
為什麼同個病例,不同醫生會有不同見解?
1、醫學中固有的不確定性
蒂瓦南醫生舉例說,一名正在求學的少年、一名中年的日薪人士、及一名看護年長父母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感染了冠病病毒,但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受到截然不同的影響。
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即醫學中固有的不確定性,例如疾病的顯現方式、影響、診斷和結果。這些不確定因素還包括疾病對人際關係、生計或社會地位的影響。
很多病人認為,一名有能力的醫生肯定會為他們推薦一種最正確的治療方案,並為他們分析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然而在實踐中,選擇哪種治療方案並不是那麼直截了當的決定。
醫學教科書里雖然對治療方式有給出所謂的「正確」 答案,但這些療法往往對不同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採取「一刀切」 的方法,主治醫生通常都會與病人建立起醫治的關係,提供個性化治療。
當不同的醫生為同一名病人提供非常不一樣的治療建議時,難免會讓病人感到困惑,但其實這並不奇怪,未必是醫療能力不足的體現。畢竟,不同醫生對於同一名病人所掌握的信息很可能是不一樣,也不夠全面的。

臨床實踐中固有的不確定性,以及醫療決定的性質,意味著對患者的治療可能存在合理的不同專業意見。(ALAMY)2、病人沒有明確描述自己的症狀
蒂瓦南醫生指出,病人往往不具備完美的記憶力,也不清楚哪些症狀與該疾病有關,所以通常不會向醫生提供準確和完整的症狀清單。
相反的,病人在見到醫生時,所反饋與講述的,更多是關於疾病如何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與其很專業地向醫生描述出現了哪些症狀,例如自己已經持續兩星期出現呼吸短促的症狀,病人更可能會告訴醫生,自己最近好像沒有足夠精力去做他們平日會做的事,例如爬樓梯回住家。
醫生們需要有能力從這些敘述中看出病症的本質。當他們不太肯定時,就需要詢問患者獲取更多詳情,然後進行診斷並提出治療。然而,這個過程已超越了精確科學的範疇,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醫生所累積的經驗和有效的溝通能力。
3、每個病人對藥物會有不同反應
在醫學上很少有絕對可以保證的結果。
這是因為,患有相同疾病和嚴重程度的患者,對相同治療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
蒂瓦南醫生舉例說,例如,兩名70歲的老人因肺炎入院,都接受了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其中一人恢復迅速,很快退燒,不再需要氧氣治療,48小時後就出院。
另一人對抗生素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病情惡化,需要轉到重護病房,依靠生命維持器。由於病人早前並不知道自己會對那種抗生素產生過敏,所以這種結果根本避無可避。
蒂瓦南醫生總結說,如果患者不了解醫學中的現實和不確定因素的範圍,當他們去看醫生時,就不太可能抱有實際的期望。
然而,人們是很難接受這種不確定性的。
因為,全世界都在慶祝不同的醫學的突破,加上網際網路上有很多「醫生」在給予所謂的人人都適用的治療方案,以至於某些人錯以為有能力的醫生,就一定能推薦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
此外,患者在生病時,出於恐懼和焦慮,往往在情緒激動時會比較難理性地看待與分析問題。
蒂瓦南醫生建議患者,除了更詳細地分享病症,也要有符合實際的期望,並對專業意見持開放的態度。
尋求第二意見並不一定有負面含義

醫生要提供適當的治療意見,就必須與病人對話,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什麼對他來說重要的。(ALAMY)
如果你對自己的病況有無法解答的疑點,那自然應該去徵詢「第二意見」,尤其是在做出重大醫療決定之前。
畢竟沒有一位醫生是萬能且無所不知的。
當醫生面對自己不熟悉的症狀時,或者面對超越自己專業認知範圍的情況時,也會去問、去查、去收集資料,甚至向其他醫生求助。他們也會更願意為病人推薦另一位更有能力處理這種病例的專科醫生。
如果患者與諮詢的醫生「不來電」,他們也很可能會尋找另一個可以建立起信任關係的醫生,並在決策方面彼此合作。
蒂瓦南醫生就提醒同行說,如果患者帶著不同的第二意見回到第一個醫生那裡,該名醫生應該把握這個複診機會,解釋自己最初決定的理由,並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觀點與顧慮,尋求一個「攜手共進」的治療方法。
尋求第二意見的好處
陳易大藥房的易景楊醫生就蒂瓦南醫生的《值得向其他醫生尋求第二意見嗎?》的文章,致函給《海峽時報》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醫生和患者來說,尋求第二意見都有好處。
易景楊醫生寫道,
撇開醫學能力不談,醫學領域在許多方面發展如此之快,以至於沒有一個醫生會擁有治療疾病所需的全部知識。所以醫生會理解患者想要第二意見。
對於患者來說,第二或第三種意見為他們提供了多種治療選擇。即使治療方法並不比前一種更好,但每種治療方法在應用、療效和潛在副作用方面都有所不同。
令人失望的是,醫生們貶低其同行較早提供的治療方案的現象很普遍。
這種做法是不可容忍的,因為它會讓病人感到混淆,往往還會導致病人去質問、甚至威脅起訴早期提供治療方案的醫生。

刊登在5月28日的《海峽時報》言論版。
紅螞蟻有尋求第二意見的成功例子分享。
六歲的兒子從18個月大,身體就不時出現疹子,到現在都沒有痊癒。
這五年,我們看過兒童皮膚專科,每次都給他塗類固醇藥膏,期間也看過中醫,讓他戒吃雞蛋、雞肉,甚至喝中藥,都不見效。
後來我們找到了一個皮膚專科醫生給出「第三方意見」。那名醫生沒有給他類固醇藥膏,雖然無法治癒兒子的問題,但很好地控制了兒子的情況。
也許第三方意見的治療方案不是最好的,可是這位醫生是最有同理心的,讓我們覺得很安心,有信心讓兒子慢慢地好起來。
有時候,在看醫生時,不僅需要對方所提供治療方案,還需要醫生和患者所建立的互信關係。
尋求第二方意見的弊端
不過,伊莉莎白諾維娜專科中心腸胃及肝膽專科顧問韋俊韜醫生,對蒂瓦南醫生的《值得向其他醫生尋求第二意見嗎?》的文章有不一樣的見解。他也投涵給《海峽時報》,列出尋求第二意見的弊端。
韋俊韜醫生寫道,
首先,不完整的評估可能導致錯誤的診斷或治療。例如,有些病人會把他們的實驗室和核磁共振報告通過郵件發給醫生,要求醫生提供診斷和治療方案。
韋俊韜醫生認為,沒有親自現場對患者進行評估,沒有仔細分析所有的實驗室報告和影像學檢查,沒有了解患者的擔憂之前,給出任何具體的醫學意見都是不安全的。
其次,第二位醫生通常會要求病人進行更多的檢查,例如穿刺活檢和內窺鏡檢查。這將導致額外的費用、風險和治療延誤。
最後,臨床研究表明,在大約一半的病例中,第二名醫生在診斷或管理方法上,會與第一名醫生的意見不同。這可能會使患者感到困惑。

刊登在5月28日的《海峽時報》言論版。
韋俊韜醫生說,有些病人甚至會繼續再找一位醫生尋求第三種意見,而這位醫生的意見很可能不同於前兩種意見。
他提醒病患,不應該在所有的醫療問題上都去徵求第二意見。唯有當患者不同意醫生所開出的治療方法和管理計劃,或者他們的病情特別複雜時,才應該去徵詢第二意見。
「病人看了更多的醫生後,如果沒有一個醫生的診斷或治療達成一致,病人可能會更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