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讀陳曉卿的《吃著吃著就變老》,序是羅永浩寫的,最引起我注意的一段文字寫到,朋友總讓陳曉卿介紹好吃的,提到了新加坡,陳曉卿的回答:有一家特別好吃的當地菜叫XX,就在XX植物園的旁邊,計程車司機都知道,要提前訂才行......另外廈門街有一家福建菜館xx,是老福建菜,非常非常好吃。還有一個潮汕菜XX,現在汕頭都吃不到那麼好吃的潮汕菜了,非常有煙火氣的潮汕菜呀。"
於是我開始琢磨哪些XX到底是哪些餐廳。XX植物園是新加坡植物園嗎?當地菜是什麼菜?娘惹?會是常年獲得一星的Candlenut嗎?但感覺陳曉卿不會太喜歡這樣的餐廳?而且還是計程車司機都知道,估計是較為平民和家常的館子?

廈門街,好吃的福建菜?會是早已經撤離了廈門街的"家嫂"嗎?曾經深受香港明星的歡迎,招牌菜是魚頭米粉,而且家嫂應該是廣東菜為主。新加坡最老字號的福建菜之一是惹蘭勿剎的馨香園,館子裡有幾道菜,在新加坡較為少見。
那家有煙火氣,連潮汕都吃不到的潮汕菜是哪一家呢?新加坡潮州人多,潮州菜的選擇自然也多,不少老饕極力推崇新加坡的潮州菜,包括蔡瀾等,總說是保存了潮汕地區的老味道。
我個人也很喜歡潮汕菜,較為清淡,強調食材的原汁原味。我不是潮州人,但身邊有不少潮州籍的朋友,因此跟著他們找好吃的潮汕菜,肯定不會出錯。

這次我們去清壺天。朋友是常客,點菜的方式不看菜單,而是直接問老闆,今天有什麼新鮮的。


我們點了橄欖菜蒸午魚尾、栗子燜豬腳、潮州魚生、蝦棗等,樣樣都合胃口。老闆還保留了父親70年前所製作的橙膏,一共有八罐,開業後用了7罐半,就剩下一點,用完就沒了,點甜品時,會用上一些,這些成年橙膏可以增加食物的風味。牆上還保留了老闆祖父在上世紀30年代寫的菜單,由價目表上(如果你看得懂蘇州碼),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生活水平。

不要忘記嘗試店裡的芋泥,這是潮州人經典的甜品,這家餐廳頗有意思,甜品種類繁多,有20幾種選擇,不少還要提前預定,在其他潮州餐廳不常見。我很喜歡餐廳的氛圍,大多是三代人一起用餐,是家人就是要天天一起吃飯。


另外推薦一些我個人喜歡的潮州餐廳,感興趣的可以上網去搜,在市區的話,粵海清廟對面的潮汕林也是我的首選。當然如果你想要在更舒適的歡迎用餐,御寶軒潮州酒家位於烏節路的Ion也是不錯的選擇,但記得提早定位,另一家我的個人心頭好是位於東部Bedok組屋區的深利,這家餐廳也獲得蔡瀾的喜愛。位於香格里拉酒店附近RELC大樓的發記,也是本地潮州菜的老字號,交通雖然不方便,但這是本地老潮州人的聚餐首選之一。
關於作者:
葉孝忠,前《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新加坡作家節中文活動策展人,目前從事教書、出版和寫作等。
他出版的暢銷書《食遇》《12345》分別書寫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圍新加坡文學獎。他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級講師。他最新出版的《我給新加坡寫了一本馬來西亞》,寫馬來西亞的小眾景點,已經在書店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