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4 月 2 日,一則重磅消息在新加坡交通出行領域炸開了鍋!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正式官宣,授予 Grab 旗下子公司 GrabCab 路召車運營商執照。
這一歷史性的決定,意味著 Grab 即將成為新加坡第六家合法計程車運營商,與康福德高、CityCab、Trans - Cab、Strides Premier 和 Prime 一同,角逐新加坡計程車市場這塊大蛋糕。
從 4 月 9 日起,GrabCab 將手握這張有效期長達 10 年的 「入場券」,開啟在計程車領域的征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這一行業大事件。
01 GrabCab 的破局之道
(一)差異化市場定位
新加坡現有的計程車市場格局中,五家運營商運營著約 13,000 輛計程車,其中康福德高集團(含 CityCab)占據了 63% 的市場份額,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GrabCab 的加入,猶如一條鲶魚,將為市場帶來全新的活力與變革。

供給側革新:
在新加坡,深夜和尖峰時段打車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人,工業區等區域也存在計程車供應不足的情況。GrabCab 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市場痛點,計劃通過擴充車隊,填補這些時段和區域的運力缺口。
據了解,首批 GrabCab 車輛預計 6 月上路,而在司機招募方面,已經收到了 「超預期」 的申請,這足以顯示出司機們對 GrabCab 項目的看好。

技術賦能:
為了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GrabCab 將在技術方面下足功夫。全車標配遠程信息處理設備,除了能實時監測急剎、加速和事故外,還能為數據分析提供數據支持,助力優化運營策略。
同時,接入 Grab 的 「替班司機智能匹配系統」,司機們可以更便捷地找到經過驗證的替班司機,解決因個人突發情況無法出車的困擾,保障服務的連續性。不過,在價格方面,GrabCab 的動態定價仍需遵循 LTA 計程車統一定價框架,確保價格公平合理,保障乘客權益。
(二)曲折的進軍之路
其實,這並非 Grab 首次嘗試進入計程車市場。早在 2023 年,Grab 就曾計劃收購 Trans - Cab,意圖藉此快速切入計程車領域。然而,這一收購計劃因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CCCS)「可能造成市場壟斷」 的裁定而夭折。
但 Grab 並未因此放棄,此次選擇 「白手起家」 的模式,雖然前期投入較大、難度較高,但卻規避了監管風險,還收穫了諸多政策利好。
比如,獲得了十年長期運營許可,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策保障;擁有漸進式擴編車隊的政策寬容,可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節奏,穩步擴充車隊;以及新能源車輛審批綠色通道,為打造綠色車隊提供了便利,加速了其在環保出行領域的布局。
(三)司機生態博弈
面對外界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的質疑,Grab 積極回應,明確承諾不設置司機獨家合作協議,平台訂單分配算法保持中立,並且現有私家車租賃業務與計程車業務將並行發展。
這一系列舉措旨在打消司機和市場的顧慮,讓司機們能夠安心加入 GrabCab 車隊,同時也向市場表明,Grab 將致力於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不會利用自身平台優勢打壓其他競爭對手。
02 行業震盪:傳統運營商的應對之策
隨著 GrabCab 的加入,新加坡計程車市場的競爭必將愈發激烈,現有的五家運營商也將面臨新的挑戰。讓我們先來看看截至 2025 年 1 月的市場格局:

*註:Strides Premier由Strides Taxi與Premier Taxi合併而來
面對新的競爭態勢,各運營商也紛紛開始謀劃應對之策。
Prime Taxi 副總經理梁志勇坦言,他們當前 545 輛的車隊規模尚未達到 800 輛的最低要求,正加速車隊擴容。
而從行業整體來看,中小運營商可能會採取以下策略來應對變局服務升級、成本管控、聯盟防禦等,通過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擴大企業規模,提升市場份額,共同應對市場挑戰。
總之,隨著首輛 GrabCab 即將駛上新加坡的街頭,這場由算法驅動的 「橙色風暴」,必將重新書寫新加坡的城市交通圖景。
未來,新加坡的計程車市場會走向何方?GrabCab 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傳統運營商又將如何堅守陣地、突出重圍?讓我們拭目以待,一同見證這個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