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海峽時報)
作者
沈澤瑋
16個月6個軍人因服役或軍訓身亡。
這個數字怎麼看,都有點嚇人。一個年輕生命還沒來得及看透這個世界就突然被腰斬了,如果是上戰場為國捐軀,那多少還有點悲壯,但現在一再上演的是因軍訓而丟命的悲劇,怎叫人不扼腕?

一個年輕生命還沒來得及看透這個世界就突然被腰斬了。(馮偉衷面簿)
社交媒體現「三反」情緒
也難怪馮偉衷傷重不治的消息公布之後,社交媒體上各種情緒激烈涌動,而且層層推高。從最初的震驚難過不舍、到質問軍訓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再到反國民服役、反國防部長、反政府的聲音出現。
這種波浪式的情緒滾動雖不太理性,但多少也是人性鏡像的反射。將心比心,大家都是血肉身軀,家裡可能也都有男丁,孩子今天回營報到,明天就天人永隔,叫人情何以堪?
「悲傷是不是必須的演習」
本地知名詩人、音樂教父梁文福有感而發,今天也在面簿上發了首三行詩:
如果戰爭是如果
悲傷是不是必須的演習
每個家庭交給你們最疼的孩子

父母把孩子交給國家,國家卻無法好好保護孩子。這種互信契約一旦被毀,心中的憤怒和焦慮肯定要找對象發泄——罵政府——這就是最好打、也是最大的靶子,也就形成了網上「三反」情緒的最後一反:反國民服役、反國防部長(武裝部隊將領)、反政府。
一、反國民服役
最普遍的罵法是拿台灣來比較。爭辯的邏輯是這樣的:台灣和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結束敵對狀態,連處境比我們更危險的台灣都從「徵兵制」走向「募兵制」了,為什麼新加坡還要強制國民服役?
國民服役在新加坡實施了52年,應當說我國社會和國家防衛及安全的基石。蟻粉應該還記得,前些時候,馬國船隻入侵我國海域引發新馬關係緊張,沒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任何的外交斡旋都是白費功夫的。特別是像新加坡這樣一個擁有優越地理位置的小國寡民,更是需要強大的軍隊以對外形成震懾力量。

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人作戰性能中心在所有陸軍作戰部隊推出「兵種體能訓練」(Vocation Fitness Training),讓新兵在完成基本軍訓並分配到各自兵種後,接受針對兵種制定的軍訓。三軍總長王賜吉少將(中)於2018年6月19日親自參與部分訓練,了解士兵的進度。(聯合早報)
拿台灣的募兵制來做對比,其實並不恰當,因為這項政策的改變也引起爭議。曾經擔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的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就曾提出警告。台灣改為全募兵制會導致軍隊更小、更昂貴,也不符合台灣的戰略,他擔心台灣在軍事方面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將無法遏阻中國大陸可能以武力威迫台灣。
我們如果因為軍訓意外而全盤否定國民服役制度,是不是太偏激了?
二、反國防部長、反武裝部隊將領
同樣是台灣。2013年,一起阿兵哥疑似遭到軍方不當管教(新加坡用語是tekan)而死亡,引起台灣社會廣泛批評,導致軍隊形象跌至谷底,時任國防部長高華柱被迫下台負責。
近年來,新加坡武裝部隊傳出軍訓身亡事件時,網民也一定會拿台灣的「洪仲丘案」來做對比。為何人家的國防部長下台負責,我們的「百萬年薪」部長沒有這麼做?還有人質問,那些在武裝部隊里當頭頭的總統獎學金得主為何位子都那麼牢靠?

國防部昨天舉行記者會,首次公開披露馮偉衷傷重致死事故的初步調查結果。(左起)陸軍總長吳仕豪少將、三軍總長王賜吉中將、作戰後勤支援指揮部司令陳君有上校,和陸軍軍醫長盧宏一上校。(聯海峽時報)
只能說,新加坡確實沒有下台文化,而且下台或不下台,其實都是學問。紅螞蟻就曾經在《下台!引咎辭職成台灣政治文化》提過,下台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找出肇事原因,確保制度上不再出錯,那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出事後,讓一個領導人下台其實是便宜了他們,而且頻繁的「引咎辭職」將對施政穩定性造成衝擊,最後是什麼事都做不成。
以新加坡的政治生態來說,只要一出事,「百萬年薪」部長就必須做好在社交媒體上被罵的心理準備,這也是領高薪的代價吧。一些網民甚至連武裝部隊的將領們也一起罵,折射出一種仇視精英的普遍心態。無他,武裝部隊的高層很多是獎學金得主,轉戰政壇當高薪部長的前例更是不少。
三、反政府
在社交媒體上,有些網民從罵部長到政府,然後就喊出:「投工人黨!」另有網民回應說,「投工人黨一票,就能阻止意外發生?沒見過這麼腦殘的。」
這種反政府的情緒有可能是有心人士故意挑起,也可能只是一種積累多日的民怨宣洩。就好像前陣子地鐵故障頻頻,網民悶在心裡的所有不滿,包括不滿物價漲、不滿部長領高薪,不滿社會貧富懸殊,不滿這個那個,全部都拿交通部長來開刷。
說到底,軍訓意外涉及的是安全問題,安全問題不就應該「安全解決」嗎?從安全措施甚至是整個部隊的「安全文化」層面去找出問題的癥結,而不是隨意把問題給政治化。隨便喊出「投反對黨」或「高薪部長的孩子就沒事」只會模糊焦點,製造偽命題。

(新加坡國防部面簿)
不要模糊焦點 安全問題該「安全解決」
馮偉衷事件目前外界只知道初步調查結果,還有很多疑問沒有解答。而昨天記者會明顯沒有透露的關鍵信息是:有沒有人為疏漏?
根據陸軍總長吳仕豪的說法,事發時,炮車內有三人,除了馮偉衷外,還有一名軍備技術員和一名SSPH炮長(gun detachment commander),這兩人並沒有受傷。
馮偉衷和那名軍備技術員正準備對SSPH炮槍進行維修,必須將炮管從高位降下。在這過程中,位於炮車內的炮管尾端會往後延伸並翹起。馮偉衷當時就站在炮尾的正後方,結果被困在翹起的炮尾和炮車內牆之間的狹窄空間裡,來不及閃避。

SSPH炮車內炮槍移動時的位置,以及馮偉衷(橙色人形)的所在位置。(國防部)
據《聯合早報》報道,炮管當時是通過自動模式降下的,但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啟動炮管下降時,車內的另一名軍備技術員和炮長沒有發現馮偉衷正站在炮尾後方。
這當中有可能(強調:有可能)出現人為疏漏,但一切只能等到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之後才能下定論。為了給國人一個說法,給馮偉衷的家人一個交代,這個調查不應拖太久,而且若有人犯錯不能包庇。(上一起事件,22歲全職國民服役人員劉凱出事身亡事件的調查報告還沒有公布,馮偉衷這起要等多久?)
武裝部隊有沒有「安全文化」問題?
更根本的問題還是,16個月有6個軍人因服役或軍訓身亡,這數字是不是暴露出部隊裡頭形成對安全意識匱乏的文化?

(新加坡國防部面簿)
前些時候,SMRT一再發生故障,那位已經卸任的前總裁就認為「企業文化」是禍根。那我們也得問問武裝部隊(雖然這個不是企業),軍隊里的「安全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若是,這不是單單靠設定幾個安全步驟就能解決的,而是必須由上至下地去整頓。
武裝部隊出身的總長好些個都調到SMRT去當領導,大家可以交流交流吧?
投身保家衛國的新加坡孩子們,他們在軍訓中的安全如果無法獲得百分之百的保障,起碼也要降低他們面對的風險指數吧。事發後,除了一再道歉、調查、檢討、暫停高風險軍訓外,當局還能做些什麼修復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互信?
即將接班的第四代領導班子在這方面應該有更明確的表態。
